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清官与改革者的历史脚印——读《陶澍全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华文史网 蔡梦麒 参加讨论
 
    
    张佩纶《涧于日记》里记晚清张之洞月旦人物,说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皆受陶澍影响,赞誉备矣,曰:“道光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我家乡益阳与陶澍故乡安化邻近,在清朝都隶属长沙府,老一辈闲时讲述陶澍的故事,免不了要颂他为清官。陶氏写有一副对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上联讲廉洁,下联讲勤政,当作自己为官的座右铭。他出任安徽布政使一到任,便发布《堂规十一条》与《晓喻铺户》,治理衙门作风,任两江总督后,颁令裁革两淮盐政衙门每年支付给总督署“赏需银”二万两,不受馈赠,后兼理两淮盐政,又将每年可以领取的养廉银五千两上缴国库,这些清廉之举为后世所崇,晚清英豪人物得其精神,创建炳世之功,“当以陶文毅为第一”非虚夸之言。
    《陶澍全集》原由岳麓书社出版,去年收入《湖湘文库》丛书,共收陶澍奏疏1173篇及杂件59篇,文章485篇(散文444篇、骈文12篇、赋29篇),诗歌1592首及对联105首,另收录《蜀日记》、《靖节先生集注》与《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三本专著。读他作品可知,陶澍继承传统经世派的思想,力主博学笃行,通经致用。他改革盐政、治理漕运、创办海运、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严禁鸦片,政绩显著。其中颇值一谈为盐政改革。清朝实行纲盐制,盐引由纲商所垄断,行之既久,积弊丛生。道光十年陶澍擢升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务几近瘫痪,盐商与船户抬高盐价,导致官盐滞销,普通百姓买不起盐,日常生活只能淡食。陶澍《敬陈盐务积弊折片》揭盐政之弊端,说:“计算场价,每盐一斤,不及十文,而转销各处,竟至数十倍之价。且有搀和污泥、杂入皂荚、蛤灰等弊,盐质更差。以致江广之民,膏血尽竭于盐。贫家小户,往往有兼旬弥月坚忍淡食,不知盐味者。”他以两江总督身份兼管盐政后,与钦差大臣王鼎等上《会筹盐务章程折子》,拟订《两淮盐务章程》十五条,从淮南着手,裁减浮费,加斤减价,疏通销售。淮南取得成效,陶澍又于次年上《淮北请试行票盐折片》,改革淮北盐政,试行票盐,打破纲商的垄断。历经八年努力,终改两淮盐务之弊端,既上裕国课,上缴正杂课银二千四百多万两,又下利百姓,使贫苦灶民减少盘剥,以期各省百姓能够买得起盐,让铤而走险的私盐贩子无利可图。曾向丰在其研究中国盐业的著作中说:“综观历代盐政,极为繁复。其办理较有成效者,除春秋之管仲、唐之刘晏、清之陶澍外,几不多见。”
    为改革漕粮运输而创办海运,是陶澍仅次于盐政改革的政绩。明清两朝定都北京,南方各省约四百万石漕粮要通过运河运到京城,距离数千里,运河淤塞,多次转运,花费沉重,且运粮机构庞大,手续繁琐,贿赂公行,弊端丛生。按当时所计,一石米约值六钱银子,要将一石漕米运到北京,花费需二十多两银子,为米价的几十倍。陶澍任江苏巡抚后,先后向朝廷上了21篇奏折,倡导并创办海运,依靠上海的“沙船帮”来实现其主张,除行船自由兼给予补贴外,还允许返回南方时夹带定量的北方土产;并派兵押运保护商船,以免沿途官吏吓诈、劫掠商人。有此政令并得朝廷支持,陶澍在短期内就调集到商船1562只,如期完成运输,仅此节约白银十多万两,节约漕米十多万石。《清史稿·食货志三》记其事:“夫河运,剥浅有资,过闸、过淮有费,催趱、通仓又有费。上既出百万漕项,下复出百余万帮费,民生日蹙,国计日贫。海运则不由内地,不归众饱,无造船之烦,无募丁之扰,利国便民,计无逾此。”陶澍海运之功,开近代运输之先河。
    禁鸦片也为陶澍护国之举。道光十二年六月,他会同江苏巡抚林则徐、苏松镇总兵关天培,将英船阿美士德号驱逐出江苏洋面。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廷将黄爵滋的奏折《严禁漏卮以培国本疏》交各省督抚筹议,陶澍于七月上《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子》,力主严禁,并提出禁烟章程八条。林则徐称陶澍为“疆臣领袖”,对朝廷的禁烟决策颇具影响力。当年十月,陶澍上书朝廷曰,在江苏、扬州、苏州、南京及上海东关等地收缴烟土十五万多两,全部销毁。此举为最早的大规模的禁烟销烟行动,震动朝野,只可惜当时陶澍已重病在身,越年便去世了。以今日眼光来评价,可说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夕经世学派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中国由古代走向近代、由封闭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读《陶澍全集》可知陶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诗歌关切国计民生,风格追杜甫、韩愈、苏东坡。嘉庆九年他与同科进士办“消寒诗社”,道光元年改名为宣南诗社,有梁章钜、贺长龄、林则徐、黄觉滋、魏源、龚自珍等参与。文章则平易畅达,内容广博,考据精深,《蜀日记》文笔清峻,《靖节先生集注》与《靖节先生年谱考异》胜义迭见,后人梁启超、朱自清皆有文激赞。道光皇帝赐题《印心石屋》给他,刻石至今保存徐州云龙山、南京熙园两江总督署旧地、长沙岳麓山、汉阳古琴台、安化小淹沙湾陶澍墓、扬州大明寺共六处;朝鲜王朝的诗人慕陶澍之风,名其诗社为“拟陶诗屋”,谓君子有经世之才,此公可当。
    前有《陶文毅公全集》,比较可知那其实是分类编纂的选集,所收不全,奏疏仅为《陶澍全集》四分之一,陶澍的专著、文章与诗歌也未收录,所谓全集者,读者自当明察。
    (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13 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