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簡帛解讀的知識背景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陳偉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在這次會議上談這個題目,應該説是“命題作文”。夏含夷教授在設計會議時,要求周鳳五教授和我談談建立簡帛學的方法論問題。對于方法和理論,我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把握。爲了不過于偏離夏教授的設想,我選擇現在這個題目,作一些粗淺的討論。
    所謂簡帛解讀,涉及文本復原和内涵探求兩個層面的工作,包括釋字、句讀、編連、分章以及人物事件、名物制度、思想觀念等等比較寬泛的目標。在進行這項工作的時候,依托的知識背景呈現什麽樣的形態或者特徵呢,我們嘗試作一些考察。
    一、簡帛解讀的知識系統
    簡帛行用的年代,據出土資料而言,大致始于戰國,迄于魏晋。雖然歷經兩千年左右的淘洗,那時形成或留存的文獻仍然有一部分傳世,并且得到歷代學者的推敲、詮釋,構成解讀簡帛的知識背景。我們使用“系統”一詞,首先是指這些知識溝通古今,一脉相承。
    在橫向方面,這些知識涉及相關的多個層面,比如文字、詞彙、語句、篇章。它們往往相互影響,彼此關聯。這是我們使用“系統”一詞的又一個原因。
    古文字的考釋方法,已有多位學者作過討論。以高明先生歸納的四項爲例,[1]“辭例推勘”和“據禮俗制度釋字”大致是基于傳世文獻的記載;而對于“因襲比較”和“偏旁分析”這兩種字形分析方法而言,《説文》早先被視作經典,現今也還是重要的參考書。由于簡帛文獻的迅速積累,由文句反過來推定文字的情形愈來愈多。所以李零先生要説:“簡帛文字的大量出土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大規模識字’的階段。”[2]作爲哲學家的龐朴先生通過郭店竹書《性自命出》34~35號簡與《禮記·檀弓下》子游之語對讀而使簡文得到通釋,[3]可以説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在文本層面,簡帛文獻與傳世典籍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簡帛古書中的語句以至篇章往往與傳世典籍相合或相當。郭店竹書與馬王堆帛書《老子》、郭店竹書與上博竹書《緇衣》,是篇章相當的顯著例證。郭店竹書《語叢一》31+97號簡“禮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者也”之與《禮記·坊記》等古書,[4]《語叢四》“竊鈎者誅,竊邦者爲諸侯”之與《莊子·胠篋》,以及剛才提到龐朴先生的發現等等,則是我們熟悉的語句方面的例證。
    狹義書籍以外的資料,例如文書、卜筮記録和喪葬記録,這種對應沒有那麽多,但通過細心比勘,也還能發現不少。比如包山131+136號簡中的“聽獄”,[5]包山267號簡中的“用車”,[6]楚卜筮簡中“以其故説之”的“説”,[7]等等。
    這種古今傳承的知識系統,奠定了解讀簡帛文獻的認知基礎。因而我們經過適當的專業訓練,通過一定的努力,就能步入這個看似高深的學術領域,作出或多或少的成績。
    二、缺環與局限
    雖然用“系統”稱呼解讀簡帛的知識背景,我們也還清楚地知道,由于歷史缺環和資料本身的局限,這個“系統”并不完善,也不是那麽可靠。
    所謂“缺環”,是説作爲歷史知識的載體,書籍在流傳過程中長期遭受“水火兵蟲”之灾。[8]《隋書·經籍志》記述的幾場大灾就有:秦挾書之令,王莽之亂,董卓之亂,西晋惠、懷之亂,南齊末兵火,梁元帝焚書,北魏爾朱之亂。能歷經劫難而流傳至今的先秦、秦漢古籍,大概不過萬一。
    在歷代流傳中的毀損之外,古書也還有其他問題。比如,在印刷術行用之前,書籍靠抄寫流傳,豕亥之訛在所難免。又如,歷代注家在作詮釋時,也可能郢書燕説,疑誤後學。[9]更有甚者,一般看作某一古書原初或確切形態的“底本”、“定本”,其實并不容易確定。對此,夏含夷教授曾引述羅西尼劇本的例子,作了生動的説明。[10]
    上面説到的問題,其實都只是圍繞書籍而言的。在簡帛時代,還大量存在其他類型的文獻,比如文書、檔案、卜筮與喪葬記録。書籍寫出來,一般是要給儘量多的人閲讀。而文書、檔案等一類文獻的閲讀者却十分有限,流傳不廣,傳世的可能性也非常小。這意味着,它們在傳世文獻構成的知識系統中,更難找到參照物。
    三、立場與目標
    與簡帛文獻相關的知識背景略如上述。作爲解讀者,我們的立場、目標應該與此相適應。
    首先,由傳世文獻構成的知識背景作爲解讀簡帛文獻的基礎,在文字考釋、文句推敲以及内涵探究上,都應該從中尋找綫索。考釋、研究中的引經據典不僅無可避免,而且應該儘量充分和精確。
    其次,由于古書形成、流傳中的問題,以及非書籍類文獻的不易傳世,解讀簡帛文獻時需要留心通過已知知識推測、獲取未知知識,特别要注意簡帛文獻自身信息的梳理、比勘和内在規律的體悟和勾稽,不斷拓展認知,完善知識系統。[11]在整理非書籍類簡帛的時候尤須如此。這需要付出艱辛而浩繁的勞動。正是對于未知領域的不斷探求,才使我們的工作充滿興趣和激情。
    我們在解讀簡帛文獻時應該通過最大的努力,儘量去接近古人文本和文義的本來面貌。然而,由于知識背景的局限,文本的完全復原和文義的完整詮釋,通常不大能够作到。必須强調的是,這并不是要給我們自己尋找懈怠的理由,而是要求我們更加謙恭和勤勉。
    附記:這是在由武漢大學、臺灣大學、芝加哥大學共同主辦,芝加哥大學顧立雅古文字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芝加哥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上的發言。
    (編者按:    
[1]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67-172頁。
    [2]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年,第170頁。
    [3]龐樸:《初讀郭店楚簡》,《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參看李天虹《釋楚簡文字“”》,《華學》第4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5]二簡連讀,參看拙著《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2頁。
    [6]“用”簡文作“甬”,參看前揭小書182頁。
    [7]參看李學勤《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李家浩《包山竹簡“𥳆”字及其相關之字》,《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
    [8]魯迅説:明人刻書、清人修四庫和今人標點古書,是“古書水火兵蟲之外的三大厄”(《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91頁)。
    [9]作爲我個人深有感受的一個例證是,《國語·吳語》記云:“乃令左軍銜枚溯江五里以須,亦令右軍銜枚踰江五里以須。”韋昭注:“踰,度也。”其實,這裏“踰”與“溯”相對而言,指順水流方向行走的動作。歷代辭書中皆未給出“逾”字的這一義項,韋昭的這一疏忽難辭其咎。參看于鬯《香草校書》,中華書局2000年,第932-933頁;陳偉《郭店竹書别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9-21頁。于鬯對韋昭注的訂正,由李家浩教授指出,見所撰《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第203頁注71。
    [10]《〈重寫中國古代文獻〉結論》,《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9-514頁。李若暉教授也以中國的資料作過論證。見所撰《郭店竹書老子論考》,齊魯書社2004年,第74-80頁。
    [11]這裏可以舉胡平生教授的一個發現。青川《爲田律》“田廣一步、袤八則爲畛”的“則”,一般以爲連詞,胡平生《青川秦墓木牘“爲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文史》19輯,中華書局1983年)參照阜陽雙古堆漢簡“三十歩爲則”,始知其爲量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