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扩大后的寮村“张公信仰”祭祀圈,主要分布在村落领域之中,具体巡神仪式的组织也主要是村落范围内的组织。随着村落内部一些大姓宗族的加入,张氏宗族在“张公信仰”中的权威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在“张公信仰”合法化之后,活动的主角不再局限于一族精英参与,作为“国家在场”(高丙中,2001:42)的村落代表的村干部也积极参与其中,“张公信仰”的宗族色彩被极大削弱,渐渐地,“张公信仰”开始凸显出了作为“村落神”的具体特征,成为了村落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象征,并在具体的祭祀行为和仪式组织中显示了其村落范围的地域性质。 在这样一种村落的地域性背景中,“张公信仰”的巡神仪式形成了村落轮值制度,具体由八个“角头”的轮值梆头组成轮值神明会,同时还有一个固定组织负责资金使用的监督。具体的参与人员已经不再局限于姓氏宗族之间,而是根据巡游仪式中各个不同祭祀“角头”为具体的组织单位。总祭人作为村落总代表负责整个巡游过程的组织和调度,而各个“角头”梆头负责各个祭祀“角头”的组织和调度。“各个角头轮流成为总祭人,各户家庭轮流成为角头梆头”,是“张公信仰”巡神仪式的总的组织原则和领导的产生办法。 笔者认为,村落轮值在巡游仪式中的制度化,是作为村落神象征的“张公信仰”在跨宗族交往过程的外在展示。同时,通过巡神仪式本身来寻找以宗族协作为特征的村落集体认同,是一种考察其内生性的一种视野。 准备 按照村落轮值制度产生出轮值的各大梆头(梆头分布不再局限于宗族),然后集中到张公在天台山的神位地祷告张公神位,随后召开梆头组成的神明会,一般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列席监督具体的运作过程。在神明会中根据村落轮值制度产生总祭祀人(不再由张氏族人固定担任),制定巡游方案,同时制订巡神仪式费用明细表(一般由现任村会计负责)。会议结束以后,根据制定出来的费用,以户为单位向村民收取费用,也有一部分来自政府和村委会的补贴。 请神 从天亮开始,八大梆头集中于张公神位处,法师作法事请张公出游,巡查今年的收成和运程,祈求来年运程。负责仪式的总祭人将准备好的“牲”献上,“牲”一般为猪头、鸡鸭和五谷,具体宰牲也有一套仪式,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茶水和米酒,然后总祭人宣读祭辞,恭请张公巡游。总祭人为八大梆头轮值产生,不受姓氏限制。 巡游 请神仪式完成后,法师从献在张公像前的祭品中各样取一小点,放入前面火盆中,将茶酒撒于庙的四个角落,表示神已吃毕,可以起程了,同时燃放鞭炮迎接张公巡游。法师带领队伍在前面边走边唱。一路上由各梆头手擎连接张公轿子的红布线条带路,而抬轿的未婚青年,一般不再受姓氏限制。近年由于外出打工青年增加,有时候也用中年人代替。 迎神 家家户户都在自己所在的祭祀“角头”处摆放一些桌子,放上各种干果、水果,还有专门为祭神而做的米饼和糍粑,并在上面点上红印,同时准备一些青果。近年来,由于准备“牲”的程序较麻烦,一些村民也用购买的食品来代替。 角祭 村民将饭桌抬到各个“角头”(一般为路口),巡游队伍到“角头”时需燃放土铳,同时由法师祷告张公到场。此时村民保持安静,张公不下轿坐北面南置于高台桌上,前面置着那个大香炉,这个祭祀“角头”的村民可以前去烧香,锣鼓队、仪仗队等一切人都可以休息了。法师则到台边开始绕桌做法,祷告丰收,向神灵传达某种来自人间的讯息,同时也让村民感觉到神灵的存在。在祭祀活动结束时,村里响起了铁炮,告诉该“角头”的村民张公要走了,同时下一个“角头”的村民听到炮声后便前来迎神。 总祭 总祭在张氏总祠举行,一般有法师宣讲张公的事迹和几个村民演出张公事迹。这时张氏总祠成为村落公共活动中心,任何姓氏的人都可以进入。最后一个仪式是送神,最先领头的法师在每种祭祀的“牲”中,各取一些放于火盆中,同时将茶酒洒于张公面前,整个过程需要持续几个小时。 返位 在最后一个祭祀“角头”,张氏武门分祠一般不进入族祠祭祀,祭祀完毕后开始送张公归位,而具体的归位仪式要在天台山林的张公所在地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