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正权]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中国民俗学网 杨正权 参加讨论

    三、头饰与祖先崇拜
    头部是整个人体中最召引别人视线的地方,即视线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西南各民族对头部的修饰也就尤为精心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头饰。最初的头饰并非完全出于审美和实用的需要,而是与原始崇拜息息相关,这里所要谈的是深受祖先崇拜意识影响的头饰,仅以部分民族为例。
    彝族男子都喜欢留一种“天菩萨”的发型,也被称为“英雄髻”。即头上留一块方形的头发并编成小辫,用头帕竖立包裹起来。这种“天菩萨”极为神圣,被视为天神崇拜的象征,其实细析之,也与祖先崇拜有关。这种发式是分阶段的,小孩和未婚男子仅在头顶蓄一撮长发而已,称“如比”;婚后男子梳短辫,称“如且”;只有男人死后,留下的子女才把头顶头发打成尖状物形,方称“天菩萨”;“天菩萨”是父亲的灵魂居留地,带有明显的怀祖意识。彝族在为初生婴儿首次理发时,要请毕摩占卜吉日,选择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并选择一个与孩子属相同的人(男女老幼均可)来剪头;剪头之日同时也要为婴儿缝件衣服,将剪下的头发缝在孩子的衣上或帽檐四角上,以求孩子健康成长,剪头仪式实际上也是一祭祖仪式。
    黔西、滇东北、滇中一带的花苗妇女都有“戴角”的习惯。所谓“戴角”也就是将长发挽成髻,髻挽成角状,最大的髻为织金,即在发上别上一把长约60厘米的木梳,再以重约3斤的假发在木梳上织成倒“8”字形;也有头戴大银角代髻者,髻有大有小,居正头顶者居多,也有偏左或偏右的。苗族头饰中的戴角习俗是为纪念远古祖先的迁徙历史。据说远古苗族祖先迁徙时,爬山涉水,为保护粮种,便将玉米棒子及其他粮种藏在头上,以便涉水时不至发霉④。此外,苗族妇女还有一种称为高孚或蚩尤帽的头饰,这种帽子一般在已婚妇女生下第一胎子女之后才戴。据说这是纪念苗王蚩尤及王后才戴的。相传在古代战争中,王后为了帮助苗王蚩尤甩开追兵,将王冠拿来自己戴着,朝另一个方向跑吸引了追兵,苗王才脱了身,而王后却壮烈牺牲了。
    基诺族妇女头上常戴一顶白底黑色条纹的三角尖顶帽,这种帽子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意象;据说,这种帽子是仿照基诺族始祖、造物主阿莫小北的帽子缝制的。基诺族男子还有一种“三撮毛”的发型。即将头发扎成左、中、右三缕,此俗的祖先崇拜意味更为浓烈。据王崧纂《云南通志》卷一八七说:“三撮毛即倮黑派,其俗与摆夷、棘人不甚相远,思茅有之。……发留中、左、右三撮。以武候曾至其地,中为武候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又有左为爹嫫留,右为本命留者。”其实为武候留倒未必是真,但为祖先留则是不言而喻的。
    滇南哈尼族奕车人的头饰有一套严格的祖先崇拜礼俗。女性婚前蓄有油亮美观的大辫子,也无人干涉,婚后则不同,出嫁而未生育的妇女,一旦回夫家,进入夫方村寨时要将头上的大辫子放下,以示对夫方寨神和老人的孝敬;出嫁或生育后,要在额前安一支叫“俄莫莫”的独角,独角上半边有一个别致的盖,角盖顶面以正中为圆心,制作有十二条形若光芒的绉纹,均匀地向四处发射。据说,戴角习俗是为纪念洪水泛滥后,繁衍奕车人先民的兄妹俩开挖十二条渠,排除洪水隐患的事迹而为之。除戴角习俗外,奕车女子也常戴一种叫“帕常”的用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这种帽子佩上靛青色黾式服和短裤的服俗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寓意。相传,很久以前,奕车先民和尼人居住在美丽富饶的“谷哈”,日子很美满。不料遭到异族侵犯,酋长率众抵抗而阵亡;和尼人推举原酋长仰资的孙子奕车为首领,奕车重整旗鼓,让男子赤身墨面,女子赤足短裤,头缠白布为标记打败了异族⑤。哈尼族的祭司大贝玛常戴一种由五个大三角形组成的名叫“吴芭”的布质头饰,这种头饰由红、白、蓝、绿四种色调构成,上有蕨纹和犬牙纹,树状图案,白纹左边有"S"形线(红色)。这个头饰可以称之为哈尼族的历史大辞典,它叙述了哈尼族由远古到现代的迁徙历史及不同时代的自然生态环境甚至还描述了头人、贝玛和匠人的简单关系⑥。这类头饰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少不了对祖先历史的追述。
    四、肢体饰与祖先崇拜
    肢体饰种类形式很多,在此仅以与西南各族祖先崇拜有关的部分略述于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