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小凉山彝族的成年礼祖先崇拜韵味很浓。在做女孩换裙礼时,需推算吉日,杀猪宰牛,大宴女宾;后由一年长多子的妇女用一件红、黑、黄三色相间的褶裙为少女祝福,用它绕少女的头部和腰部后再让其穿。少男少女换上成年服后,要在祖先神、灶神前叩头并请达巴向神灵祈祷,最后向祖先灵位所居之地锅庄处献佳肴,以报告祖先家庭内新增的成员。摩梭少女的成年礼在家庭内的“女柱”旁举行,由母亲主持,先要祭祀神灵和祖灵,再让少女靠近“女柱”站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母亲为其脱下童妆,换上成年妇女的衣裙,并为其扎一条绣花腰带。然后巴达为之祈祷,并在少女脖上拴一根羊皮绳,以示吉祥。瑶族少男少女举行成年穿衣仪式时,要请巫师举行大的祭祀典礼,即要去度戒,重新表演一次由胎儿到降生的过程,使之有种极其神圣的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之感。 基诺族的祭司“董萨”在祭祀祖先时必须全副武装。他们头戴饰有孔雀、野雉等百鸟羽毛的羽冠,身穿长袍,否则祖先会将自己视为别类,不予理睬。景颇族有一种专门用来祭祀谷魂的裙子叫雌祭裙,此类裙与生活用裙相差不大,红黑色调,图案稀而分布不均,与常裙不同的是几根垂直的粗线贯穿于花纹中,据说这是善神谷魂进来的路。彝族的毕摩是人与鬼之间的媒介人物,祭祀时头戴八角帽(有的地方为毡斗笠,谓“贝嘎刺。”)帽沿下悬两只鹰爪,身披白色毡衫(也有黑布长衫),斜挎神签笥,手摇铜铃,根据不同的对象而使用不同的法具,赶鬼驱魔时使用赶山鞭,祭神用宝剑,举行祭祀则弹琴咏经等。西南各民族的祭祖用服一般是特制的,此不赘述。 六、其它服饰与祖先崇拜 除上述西南各民族服饰的形制深受祖先崇拜意象的渲染外,不便归类的一些西南各族服饰仍受祖先崇拜影响,此处限于篇幅,仅举几例。苗族妇女的服饰上绣有一幅纪念苗族先祖生活过的城市图:前襟代表城门,护肩意为苗寨,背后的那块方帕是全城的鸟瞰图。贵州的仡佬族喜穿“仡佬裙”,形如开有三孔之布袋,中孔伸头,左右二孔伸手臂;前片齐脐,后片至臀部。这种裙穿在身上无论寒暑都不换,据说,换下会犯鬼,受凶鬼之害,正如宋代《溪蛮丛笑》说:“裙幅两头缝断,自足而入,斑阑厚重,下一段纯以红……盛署不去,去则犯鬼,名仡佬裙。”基诺族认为,男有九魂,女有七魂,故常在挎包、胸罩等服饰上镶有九条或七条各色布条,以纪念祖先之灵。滇东北及滇西等地彝族青年以拥有一件火草领褂为荣,这种领褂做工精致、美观、舒适、耐用,但做起来费时费力,要跑遍九坡十八岭才能做成一件。据说,彝族穿火草领褂及戴(缠)黑布包头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莲母老祖的,这两种服饰是莲母老祖的血化成的。西南各族穿贯头衣的历史很早,宋《太平御览·异物志》说:“穿鼻人,其人则缝布二幅,合两头,开中央,以头贯”更早的记载则是《后汉书》:“与哀牢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现在的贵州仡佬族有穿贯头衣之俗,他们认为这种衣服是“妈妈辈传下来的”古时候就这样穿的。这种贯头衣却成为滇南花倮彝族女祭司祭祀祖先的衣服,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色彩。 注释: ①《宗教与民俗》,刘雅、秦榕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4页。 ②《论黑白崇拜》,楚臣,载《彝族文化》1989年刊。 ③《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杨万智,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④《夜郎故土上的女性》,向零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⑤《哈尼族研究文集》,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 ⑥《历史的迹化——哈尼族送葬头饰“吴芭”初考》,载《山茶》,1988年第2期。 ⑦《从遮羞板到漆齿纹身——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巡礼》,向翔、龚友德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⑧(1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邓启耀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⑨《路南县撒尼人原始信仰调查研究》,杨毓骧,载《彝族文化》1991年年刊。 ⑩《路南县撒尼人原始信仰调查研究》,李世康,载《彝族文化》1991年年刊。 (本文原载《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04期,第56~6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