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黄景春]神话、仙话与“五行"观念:火浣布的叙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国学网 黄景春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代。火浣布不仅是异域所献的奇物,还是有悖于日常经验的非常之物。人们的生活经验是布帛用水洗涤,遇火则化为灰烬,而火浣布污秽后火焚则洁净如初。虽然古代典籍中对它不绝于书,可因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反差巨大,人们先是怀疑它存在的真实性,后又尝试着用神秘文化观念对它进行“合理化”解释。较早传说中的火浣布多由西域进献,受上古神话观念的影响,文人们把它想象为西方昆仑山的神奇物产。昆仑山是神话中的宇宙山,《山海经》把它描绘成百神所在、万物尽有之地。人们推测火浣布来自昆仑山,就与西方女神西王母发生了联系。《搜神记》载:
    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擀(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这里提出火浣布是由昆仑山炎火之中的草木之皮或鸟兽之毛织绩而成。这种说法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也把火浣布视作火兽之毛。西域进献火浣布时,可能也带来了对火浣布的最早解释,在此基础上。中国文人依据本土的昆仑神话对它作了再阐释。虽然东西方都用木皮和兽毛解释火浣布,但将它作为昆仑山的物产叙述,主要思想渊源应是中国上古的神话观念。
    随着神仙传说的兴起,昆仑山、西王母都跟神仙不死观念联系起来,打上了浓厚的仙话色彩,昆仑山转化为拥有不死药的仙山,西王母则转化为掌管不死药的女仙领袖。当方士文人把神仙当做神奇之物的来源时,火浣布也被说成是来自西王母的神物。在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中,自称“年十四而天,为西王母所养”的何参军女,降临人间与刘广幽会,在床席下遗落手巾,刘广母亲取手巾饶之、发现是火浣布。既然火浣布来自仙界,它就能为求仙者所得,燕昭王是最早寻找仙人的君王之一,王嘉《拾遗记》中记载了他曾得到火浣布的传说,只是他没将此做衣衫或手巾,而是做了宫中的灯缠。
    “阴阳五行说”作为秦汉以后中国神秘文化的核心观念,在阐释火浣布的存在方面所起作用尤为突出。魏晋时期的文入方士依据“阴阳五行说”,认为火浣布是南方炎火之地的产物。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云:
    南方有火山,长四十里,广四五里。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然(燃),得烈风不猛,暴雨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绩其毛,织以作布。用之若污,以火烧之,则清洁也。
    在这个记载中,火浣布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地在南方,二是原料生成于火中。这样一来,火浣布就成为南方炎火之地的产物,也就是至阳之火精。按照五行生克理论,作为至阳之火精的火浣布当然是不怕火烧的。
    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后世凡提到火浣布,总认为它产自南方,这对历史上的某些文献也发生一定扭曲作用。前代对魏文帝不信火浣布的记载,唐代编撰的《法苑珠林》变为“魏文帝时不信南方有火浣布”。此前对火浣布的神仙化解释,也逐渐加入了阴阳五行观念,说火浣布产自南海或南方炎火之洲,昆仑山出产的火浣布,也是炎火中生成。这显然是混合了神话、仙话、阴阳五行诸观念的一种解释。
    两晋时期,道教教团活动大量增多,在跟外来佛教交流、竞争的过程中,一批道±激发出强烈的本土宗教意识和弘道护教热情,不遗余力地宣扬神仙学说。但是,在秦皇汉武求仙失败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让人们相信神仙实有成为道教发展中的一大难题。道教理论家充分利用前代神仙传说,除了整理出一系列的仙话故事如《列仙传》、《神仙传》之外,还对一些神奇事物加以神仙化阐述,把它们解释为神仙活动的结果,以此宣扬神仙实有。对于火浣布,道士们也极力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神仙信息。陶弘景《真诰》卷一载愕绿华以升平三年(359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赠权诗一篇,并火澣布手巾一枚”。这则仙话故事与何参军女遗下火浣布手巾情节类似。此类情节都潜含着神仙实有的表述,因为魏晋以后火浣布的存在已得到承认。道士认为火浣布乃仙家神物,那么,神仙实有也就不证自明了。
    魏晋时期形成的火浣布传说和信仰,成为唐宋以后关于火浣布的基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后人认识火浣布的真相起了阻碍作用。
    宋代火浣布经由海陆二途大量进入中国。宋末元初,周密《齐东野语》记载了从海上运入的火浣布:“每浣以油腻,投之炽火中。……则洁白如雪。了无所损。”并引用了别人“石岩有丝,可织为布”的说法,已经接近火浣布的本真性质,可惜他无法断定此说的真伪,影响也很有限。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哈密附近的钦赤塔拉斯城,“从山中开采的矿石材料是一些纤维,但不像羊毛的纤维,将这种东西晒干后投入一铜臼中捣碎,然后在水中洗去泥沙。这样洗干净的纤维混合在一起,纺成纱,织成布。”马可-波罗见过矿石开采、纤维淘洗及纺织的过程,中国人想必也见过。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即可为证。陶氏称火浣布材料为树根,比过去的树,皮说更接近其矿物本性。但是。所有这些耳闻目睹,亲自接触,都因为前人对火浣布的既定认识而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曲解。已经形成的知识和观念对后人进一步认识火浣布起到明显的遮蔽作用。
    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近现代中国人对火浣布的理解才达到一个新水平,火浣布即石棉逐渐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岑仲勉说:“火浣布即 asbestos,后世曰不灰木,现代曰石棉。波斯人、阿刺伯人熟知之,中亚产者出自中国旧藩之拔达克山,其物具大麻状之纤维组织,可制为布、纸、巾等。”(《列子非晋人伪作》,收入其《两周文史论丛》)这种说法融通了近代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传说、历史记载,是一个很好的概述。两千多年来对火浣布的理解和认知在科学知识的照亮下终于完成了。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