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戏班子是同乐组织,演员和观众都是乡里乡亲,熟眉熟眼,因此,家戏表演非程式化,可以在演出中随机改变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演员之间水平参差不齐,但能互相体谅,有很强的包容性。从排练过程的欢声笑语到演出时台上台下其乐融融的互动,在以家戏演出为纽带而形成的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多向互动中,演员和观众各自的精神收获都超越了家戏本身,得到了大于家戏演出本身的种种精神满足。因此,丁村家戏的演出可以视为小集团社会的一种互动的显现,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促进剂。 丁村家戏从1992年恢复演出以来,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进行演出,有的年头意犹未尽,农历正月十六也继续演出。中央民族大学的田野调查组采录到了2005年元宵节的家戏演出情况。丁村家戏的演出时间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傍晚,演出地点在村西头的三义庙,演员有郭善陀、郭小陀、丁冬才、丁奎义、范永和(图1)等,演员年龄结构是老中青结合,年过七旬的张敖成、丁高升等老一辈演员也热心参与。为了更好地取悦观众,演出内容不单纯是传统的蒲剧和眉户戏,还增添了小品、流行歌曲等内容,逐渐发展成为以家戏为主的综合类的村民自发组织的联欢晚会。元宵节的家戏演出是村委会提供资金支持,村民热情参与的自娱自乐的民间游艺活动。 2005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的丁村民俗调查对演家戏的演员(图2)和观众两方面进行了访谈,访谈了家戏的家戏把头郭善陀,骨干演员丁高升、丁冬才、范永和等多人,还有观看过家戏演出的观众多人。分析演员访谈的反馈信息,家戏演出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步履维艰。2005年的家戏演出就是由村委会、丁村民俗博物馆等多方赞助,筹措到700元人民币才得以进行,给每个演出人员的演出报酬是一套普通的茶具。家戏班人员均系自愿参加,不计报酬。在当下经济利益占主导地位的语境下,家戏班中相应地就存在成员来去自由的现象,没有了传统的“吃烫牙饭”等仪式的规约,民俗控制的功能消失殆尽,家戏组织呈现出松散性。有的演员排练时积极参与,正式演出时怯场不上台或有事不来了,郭善陀等几个剧团骨干的演出任务就很重,得临时客串很多角色,把头对此类事件无可奈何。 演员队伍的结构有明显的血缘性亲属特点,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有张敖成父子、范永和兄弟、郭善陀兄弟等,其他人还有婆媳、甥舅关系的,亲属关系是维系家戏剧团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据郭善陀介绍,因为有亲戚关系,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作为把头的他可以大胆地批评,挨了批评的因为是亲戚,也没什么多想的。目前丁村的现状是中青年男女大部分去城市打工,剧团中的中青年演员都在其中。他们只有春节期间才回家探亲,过了正月初七又纷纷离家去打工了。而家戏演出时间是正月十五,这和该部分演员的经济利益有了冲突,此时亲属关系就发挥了作用,剧团骨干演员胡黄燕(郭善陀的妻妹,目前在太原某饭店夫妻共同打工)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就是“要不是我姐夫张罗这事,我可没空儿忙活这些”(郭善陀的妻子转述)。据村民反映,胡黄燕是非常敬业的演员,每次都坚持演出,演出完毕第二天早晨就离开家乡去太原。 演员队伍的传承也存在危机,目前剧团里从事“打板”的张敖成已经过70岁了,而这门技艺年轻人还没有会的,家戏剧团自身存在着传承危机。并且年轻人对参与家戏的演出没有多少热情,传统上的家戏班子的组织以神社或神会为支持单位,在踊跃参加的演出人员中有信仰的思想成分或者有为村落、家族、个体等竞争取荣的意识。而从观众访谈的内容分析总结,当下电视等现代传媒为民众提供了共时的参照体系,使民众了解了更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关于家戏演出的优劣有了新的参考评价体系,这给演员的演出带来了很大的表演压力。在本次调查访谈中,“看家戏就是看看乐子”、“看不看都行”是村民在评价家戏演出时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话语。目前家戏班子的维系是依靠着几位有艺术热情的村民支撑着。近年来每逢年末都会发生“演还是不演”的犹豫和争论。如果单纯依靠艺人的艺术热情来支撑维系家戏的演出,那么家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未知数。 丁村家戏的复兴有非常偶然的因素,可以说占了丁村明清建筑古迹的光,丁村的知名度因此而确立。1992年有台湾学者要来考察丁村的传统文化中的家戏。当时任丁村民俗博物馆的陶富海研究员为家戏的恢复演出积极奔走呼吁,点燃了老艺人的热情,家戏的第四代传人丁高升、丁周堂、张敖成、丁义螯、朱新安、范明和等为家戏的恢复演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代人成了丁村家戏承上启下的关键的一代。周围曾经有家戏传统的村落却没有此机遇,自从“文革”后就销声匿迹了,没有得到恢复。丁村家戏的演出舞台虽然在村西的三义庙,但是家戏演出不是伴随着当下的乡土社会的重建与民间造神运动的复兴而恢复的,只是借助了该座庙宇前面的小广场的公共空间作为演出的场所。三义庙现在是村民作为堆放农具的废弃仓库来使用的。 丁村家戏先后为了迎合临汾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录制节目的需要而进行家戏演出,这种表演性的演出在近年演出中占了很大比例。本次调查中,丁村方面提供的观察资料就是2004年夏天临汾电视台录制的家戏演出的一个专题节目。家戏本来是在农闲时间的娱乐游艺,按郭善陀的谈话分析家戏演出动机就是“干了一大年了,累够呛,年底大家凑到一起乐和乐和,反正冬闲”。这种表演性摊派性的演出在近年演出中占了很大比例。该种形式的演出实际上抽离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生活空间,成了一种置换了生存场域的文化商品符号,抽象地、机械地而非原生态地展示了民俗生活的形式面貌,作为当下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承载了过多的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利益追求,已经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活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