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詹娜]辽东放养柞蚕习俗调查(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学苑出版社网站 詹娜 参加讨论

    就当地放养习惯而言,一把蚕场可划为两大块,较矮的柞树林被称为“刈场”,较高的柞树林被叫做“莴茧场”。蚕民要把带上山的蚕纸撕成小条分别缠在刈场的柞树枝上,大约凌晨二三点钟小蚕开始出生了。至此进入放蚕的第三关——破刈子,即快速匀蚕。小蚕刚出生时都集中在几棵树上,这时要把小蚕迅速而均匀地移到其他柞树上,使它们各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出蚕当晚,蚕民们通常要在山上守候一夜。如果遇上刮风下雨真可称得上是“雪上加霜”了。小蚕极可能会被风雨打落,倘若不及时把它们放回树上,它们就会死掉。可见,不能吃苦的人是绝对放不好蚕的。由于在放蚕过程中,破刈子这样的操作过程充满了极大的风险,并且事关成败,因此,经验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农村,经验经常比技术更能发挥作用,所以老蚕民往往都备受后辈的敬重。
    一旦蚕上山后,割场子(割掉柞树周围的杂草)、打鸟、药拐子(蜢蚱)等各项工作都必须做好。蚕民常讲:“出在鸟前,归在鸟后”,“放蚕有三勤,眼勤、手勤和腿勤。”山中的松鼠、老鼠、鸟、蛇、青蛙和蜢蚱等动物都是蚕的天敌,要想放好蚕,就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当小蚕逐渐长大时,蚕民们又要把蚕从刈场一个一个地抓到莴蚕场的高柞树枝上(当地人称“抓蚕”),使它们能吃到更多的树叶。蚕茧虽小,却是喝蚕民们的汗水长大的。
    两个月左右,蚕茧大多做完了。蚕民们就剩下摘茧、扒茧和卖茧的工作了。这时,村民们往往实行结伙互换的帮工模式,而且姻亲亲属在此刻往往显得比血缘亲戚更加亲密,大多是娘家的兄弟姐妹前来帮忙。通常,一户蚕民要摘十几天的茧。摘回家的茧必须要将包裹在其上的树叶扒下。有时,蚕民在蚕茧全部摘完后进行突击扒茧;有时,蚕民则利用每天晚饭后的时间零星扒茧。扒茧可以说是放蚕过程中最轻松的一项工作了,大家团坐一起,边扒茧边聊天。这既是村民和亲属集体交流和回忆往事的好时机,也是增强村民们的亲和力与家族凝聚力的好机会。卖茧应该说是蚕民们最幸福的时刻了,但情况也不尽然。如果年头不好,茧的产量和质量就会下降;如果逢上收山,茧的价格又往往被压得很低,真正能顺他们心意的年头并不多。
    柞蚕一年可放养两次——春蚕和秋蚕。当地俗话说的好:“秋作白露,春作夏至。”当地春蚕多在清明前后上山,6月底收茧;秋蚕在8月初上山,9月底收茧。“白露不作茧,放蚕白瞪眼”,遇上这种情况,有经验的老蚕民也束手无策。但通常情况下,一把蚕场不能连放二季,所以当地蚕民又有结伙到外地租赁蚕场放蚕的习俗。
    四、放蚕的信仰习俗
    随着科学养蚕的普及,柞蚕生产中的民间信仰意识逐渐弱化。原本普遍存在的各种禁忌,现在的信奉者已经廖廖无几了,如蚕民忌把蚕粪叫做“蚕”(bǎbǎ)而要叫“蚕沙”,因为“”与“把头”谐音,而“蚕把头”是蚕民对有经验的放蚕头目的尊称。另外,蚕民们从蚕场干活归来时,忌讳别人说“下山啦”,因为“下山”即意味着蚕场不做茧,是不好的兆头。
    但无论科技怎样指导蚕民的生产,当地蚕民还是同他们的祖先一样一直都虔诚地信奉和敬拜“蚕姑”。蚕民坚信“蚕姑”是养蚕人的行业守护神。所以,在每家的蚕场上都设有蚕姑庙。蚕姑庙是由山下扛上山的三块大石头搭立而成,两块竖立于地上,另一块横放其上,一般多设在山岗头上,庙前必立一旗杆。当地柞蚕区的“蚕姑”与南方桑蚕区的“嫘祖”、“马头娘”、“蚕花娘娘”等神灵的功能是相同的,她们都是蚕民的生产守护神。据调查,当地对蚕姑的祭祀程序如下:
    农历的正月十六,由每户的当家人在掌灯时分向自家蚕场上的蚕姑庙送蚕灯(将点燃的蜡烛坐入一个罐头瓶内),以求照亮蚕场,求蚕姑保佑蚕业兴旺,蚕民发山(蚕茧收成好)。同时,每年的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也都要到蚕姑庙上祭祀。当日一大清早,蚕民就要洗手净面,蒸10个馒头,带上香火来到庙上。等祭祀完毕后,要在每个上供的馒头上捏下一点儿扔掉,表明蚕姑已经接受供奉。蚕民通常是七月十五许愿,十月初一还愿。人们常讲“张嘴许愿闭嘴还”,一旦发了山,他们必定会杀猪宰羊,并将猪头、羊头等供到庙前,酬谢蚕姑。在对蚕姑的祭祀活动中,女性通常是禁止参加的。
    五、放蚕与民间叙事
    民间叙事在蚕民中发挥着知识传承、精神娱乐、情绪宣泄等多种文化功能。它既是民俗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也蕴含了蚕民的集体意愿。辽宁地区一直流传着大量的与柞蚕放养相关的民间叙事,它们是蚕民生活的多彩折射,如:《蚕姑娘的传说》(丹东市元宝区资料本)讲述很久以前,一位老妇人如何教导一对姐妹放蚕,《放蚕姑娘》(岫岩资料本)描写放养柞蚕的艰辛和勤劳,《柞树养柞蚕》(桓仁资料本)对关东满族祖先放蚕做出了民族性的解释,《找姑鸟》(瓦房店资料本)描述了姑嫂二人互助放蚕,《蚕的来历》(宽甸资料本)则是南方“蚕马神话”在北方柞蚕区的流传变异……①
    此外,关于蚕姑的来历,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不同的解释。通常,在民间叙事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蚕姑姑的传说”(在辽宁民间故事集成中,此类叙事的各种异文有6篇)。其梗概为:从前,有个放蚕的小伙,勤劳肯干,一心想把蚕放好。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晚上,一个迷路的姑娘在此借宿。小伙子心眼好,让姑娘睡在铺子上,自已睡到窝棚外,并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米给姑娘做了顿饭。姑娘临走时说:“我叫蚕姑,谢谢你了。”随后,小伙子的蚕场上到处都是茧,这时他才知道是蚕姑成全了他。从那以后,每年的七月十五,蚕民们都要在窝棚旁摆上供品祭祀蚕姑,以求柞蚕丰收。蚕民们相信,蚕姑是他们的生产守护神。而且,蚕姑通常只保佑那些勤劳、正直、善良的蚕民。所以,只要勤恳劳动,虔诚供奉,蚕姑姑一定会保佑他们发山收茧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