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读 12年间,中共中央选择上海并非偶然 从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召开,直至1933年转移到江西瑞金,中共中央与上海结缘12年,其间虽有过短暂迁移,最终又回到了上海。这12年,从中共一大到中共四大(除三大在广州召开),构成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完整过程、开启了大革命的新高潮。 学者认为,历史选择上海并非偶然。 “生产力和文化的地域先进地位,赋予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座城市是一个最适宜先进政党诞生的地方——上海的地理因素创造了对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政治发展空间。城市的近代化与政党的先进性相统一,体现着上海地缘政治的机理。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文化,工人阶级则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胚胎里的红色基因。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重镇。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上海各业工人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全国产业工人中上海占近五分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里这样描述工人运动的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上海诞生,正是基于这里有着明显优于其他城市的工人阶级力量。上海适合开展工人运动还有一个原因是,上海工人的组织程度比较高。 之后中共中央长期设在上海,也与此有关。1923年7月15日,在广州的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称:“我们党的中央委员会决定最近几天就把驻地迁往上海,因为上海的运动意义更加重要。”1927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武汉,后来经过多次讨论,还是决定迁回上海,因为“上海的革命力量比武汉强,同时也比较容易隐蔽”。 作为对外交流中心和中国近代新文化发展的中心,上海在传播先进文化、集聚知识分子方面优势明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日本思潮影响较深,许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著作通过日文出版物被大量翻译进国内,上海集聚的大批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在其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学者金冲及回忆道:“解放初,我曾问过陈望道,当初为什么翻译《共产党宣言》,他说是在日本受到的影响。”《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本被完整翻译到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在上海出版。 学者熊月之认为,对一个全国性的、国际联系频繁的政党的成立及发展,上海都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比较优势。熊月之梳理了1919年至1921年,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参与或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知识分子的住处:“都在法租界,而且相距不远。中共一大的选址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就居住在附近。” 租界区在上海的大片存在有利于党开展隐秘活动,但这仅是党中央长期驻扎上海的原因之一。学者吴海勇则在《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一文中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逐渐实现了以上海为革命中心的意识自觉。 就在中共三大召开于广州不久,党中央便决意迁回上海,中共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秘书毛泽东致信共产国际说得明白:“我们决定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搬到上海工作,这不仅因为上海是工业最发展的中心区,而且也便于对全国工作进行指导和传达。” 为此,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事有必然,这也就成就了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国内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有一半在上海召开。凡此种种,足以说明中共中央为什么长期在上海,同时也奠定了这座城市作为红色之源的崇高历史地位。 文汇报记者李婷刘力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