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的介字形冠帽和倒梯形脸面——羽冠和覆面 神人佩戴高耸宽大的介字形冠帽,填刻放射状的“羽毛”,被称为羽冠,牟永抗认为填刻的是太阳的光芒放射线,本质上是相通的。介字形的摹画,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出现,推测为“天”的象征应该大体无误。王仁湘曾以凌家滩玉人出发,对中国史前纵梁冠进行梳理(《中原文物》2017 年第3期),那么良渚神像的冠帽是不是立体的纵梁冠的写照,还只是类似中美洲古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平面展现的羽冠? 如果良渚的王在敛尸后要装扮成神人的模样,那么佩戴一顶高耸宽大的立体纵梁冠,把体现身份、等级和地位的冠状器、三叉形器等囊括在冠帽里,显得不合情理。良渚神人的冠帽应该是平面展现的羽冠。 倒梯形的脸面不可能是正式脸面的写实,更何况与神兽眼结构一致的眼睛、蒜头形的鼻梁,不是人的仪容,在江阴高城墩M13 采集的琮节面神人部位,还雕琢了獠牙。如果良渚的王要扮演成神人,那么与羽冠密切相连的倒梯形脸面,应该是一幅覆面。 良渚神像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不但承袭了崧泽文化玉龙的因素,还借用了崧泽文化圆和弧边三角组合纹样而来的抽象图符,神人的冠帽形制和意味在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象征“太阳”和“天”的内涵是揭示神像本质的关键点。除了玉龙的因子,神兽是“各种幻想动物的集合体”,不排除猪在造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神像被誉为是当时的“一位头戴羽冠的英俊战神”“人形化太阳神”(牟永抗:《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神像贯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终,根据出土的丰富、精雕细琢的水平、从繁缛到简约序列的完整,神像的标准像显然是在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良渚遗址群。神像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分布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神像与反映良渚社会宇宙观的琮密切相关,神像冠帽的形制在冠状器、玉钺瑁上得以直接体现,神像不但是良渚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维系社会稳定的唯一标识,在图像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