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陈亮:九成宫醴泉铭碑三绝碑上的动人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宝鸡日报 陈亮 参加讨论

    宝鸡麟游县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史称“三绝碑”。哪“三绝”?唐太宗的事儿,魏玄成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
    中国从东汉时期开始有了楷书,历经近 2000年的传承写到现在,能够作为楷模的,也不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 睢E费粞拇碜鳎褪蔷懦晒啡缓笫烙魑疤煜碌谝豢椤保碛小翱橹颉钡拿烙E费粞淖侄谱饕痪敝蘩ⅲ敲刺铺诘氖露鞘裁词露兀渴虑橐?1385年前,麟游山中那个凉爽的夏天说起。
    唐太宗办了一件 体恤民情的事情
    公元 632年,农历四月,一队盛大却简朴的车仗西出长安,越岭翻山。进入麟游山区之后,关中蒸人的暑气被挡在山外。被几十骑剽悍的“羽林郎”护卫着的车驾里,坐着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面容消瘦,神情疲惫,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让他积劳成疾,气血不畅,一直在接受太医的治疗。眼看到了炎夏,长安城里的酷热显然不利于身体恢复。前些年,群臣就建议皇帝另建一座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不同意,爱惜民力是他的一贯作风。直到有人提出,隋文帝曾经在麟游建过一座仁寿宫,出自隋朝建筑大师宇文凯之手,长安城和洛阳城就是这位“工程师”设计的。他依山筑阁、聚水为湖,建起了极其奢华的仁寿宫。现在虽然荒废了,如果拆掉未免可惜,而且还要劳民伤财,不如稍加整饬,可以利用。
    李世民同意了这个意见,在工程上要求去掉以前奢华的部分,有些因年久损毁的部分,只要恢复功能就好,不需要用以前昂贵的建材修补。很快,这座宫殿就修好了,只是洗却了当年的雍容之气,多了几分干练与大气。
    修葺一新的仁寿宫,处处体现出因陋就简的节俭。以前损毁的汉白玉台阶,用夯土的台阶续上;倒掉的偏殿,搭成茅草顶的房间;曾经四白落地的内部装饰,现在都用泥巴抹平。虽然工程成本低廉,但唐代的建筑工程师也不是吃白饭的,通过精巧的设计,依旧在最低成本的情况下,恢复了仁寿宫曾经的壮丽。只是在细看建筑材料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简朴。 631年,仁寿宫修缮完毕,改名九成宫。
    这件事情,让朝野上下感受到了朝廷的爱民与务实,也让各级官吏更加勤谨的工作。在九成宫避暑期间,群臣依旧与皇帝整日讨论天下大事,朝政没有一日荒废。
    九成宫虽然修好了,但还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没水。以前的仁寿宫是有一套很复杂的给水系统的,从远处的山涧里引水进城。但这次修复因为要节省成本,没有办法恢复这么浩大的工程。现在这么多人在九成宫办公,光靠民夫从山下拉水,太辛苦了。李世民也觉得这事情得有个解决的办法,念念不忘。
    有天傍晚,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在九成宫散步,看到西城楼背后的地面有些湿润,就用手杖往下捣,捣着捣着越来越湿,皇帝皇后赶紧蹲下用手挖,下面竟是一个泉眼。工匠们顺着泉眼砌了石渠,把水引进九成宫。这件事,在当时被看作是祥瑞之兆,因为皇帝的爱民情怀,上天给予的报偿。于是,大臣们就要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写文章的人,就是魏征魏玄成。
    魏玄成撰了一篇恪尽职守的文章
    魏征和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君正臣贤的典范。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大量提到了这对君臣关于国家大事的讨论。
    作为一位可以和皇帝公平讨论国事的大臣,魏征把这件事写成了文章,就是九成宫醴泉铭。不论作为九成宫建成的纪念也罢,还是对唐太宗事迹的歌颂也罢,这篇文章写得颇为客观,不但没有一味地歌颂皇帝的功德,还一如既往地提出劝谏。
    文章的一开头就说皇帝避暑的这个九成宫,是隋朝的仁寿宫,曾经极其豪华,极其舒适。接着笔锋一转,说隋文帝建这样极尽奢侈的宫殿,劳民伤财,应该痛责。但这里的确凉快啊,他举例子说夏天长安城里热得连铁都化了,这里却全
    无暑气,比汉代的甘泉宫还要好。
    说完了宫殿,接着说皇上。魏征描写皇上从二十岁起就开始策划一统天下的大事,三十岁做君主,前前后后的文治武功只用了几十个字,高度概括。紧接着说忧国忧民积劳成疾,久治不愈。而且长安炎夏酷暑难熬,臣子建议另建行宫他却一直不同意,不愿意因此耗费民众哪怕只有一个人的力气,不愿乱花一点点钱。后来采用了修仁寿宫的建议,修缮过程中那些简朴的修补部分,正好可以和以前奢华的宫殿作对比,作为后代们的楷模。
    最后说到了正题,皇帝的克勤克俭有了上天的回应,一直没有水源的九成宫出现了醴泉!什么是醴泉?就是香甜如酒的泉水。话虽没有明说,但是魏征却引用了《礼纬》《鹖冠子》《瑞应图》《东观汉记》等著作上的记载,说明醴泉的出现,是为了扶助圣明的君王。不过皇帝却不居功,因为过去的圣贤见到祥瑞之兆是会恐惧的,为什么呢?因为满足于祥瑞出现就会产生怠惰的心理,会疏于朝政的。意思也就是太多的表扬让人骄傲,骄傲就会退步。说完了这些,魏征也很谦虚,说自己才疏学浅,没本事表达清楚,但这么大的事儿又不敢不写,也就是记录下来,刻在石碑上。
    刻碑,就得有人用书法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这么盛大的事情,谁的书法有这个资格?
    欧阳询!
    欧阳询写了一幅流传千年的书法
    写《九成宫醴泉铭》的时候,欧阳询 75岁。 622年, 65岁的欧阳询奉诏编完 48部 100卷的《艺文类聚》。古代没有打字机,编书全靠抄写,且不说欧阳询在 65岁之前书法是何造诣,仅仅这七年编书的时间里,所抄写的文字,估计就得几十万。他能够成为书法大家名垂青史,一点也不偶然。
    欧阳询不但是位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总结撰写的《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既有汉字间架结构的美学研究,也有练习书法的技巧和方法,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经典。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前承魏晋,后启两宋。那时候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流传到现在有名有姓的,就达一百八十多人。在强盛的国力下,唐代的艺术发展繁盛。尤其是书法,颇受朝廷重视。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国子监下设“书学”,专门进行书法的高等教育。科举的科目中开设“明书”,以书法作为一门成绩。书法家可以成为皇帝身边的“侍书学士”,帮皇帝抄抄写写,宫廷里的文件,书写一定是印刷级的工整。唐朝的书法大师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唐太宗李世民尤其重视书法,曾经为王羲之撰写《传赞》,在社会上花重金到处搜罗王羲之的墨宝。并且把找到的王羲之的字帖刻版翻印,在各教育机构发行,推广书法艺术。这样一个重视书法的皇帝,把这么重要的一篇文章交给欧阳询去写,可见欧阳询书法的造诣,在当时就已经相当高了。
    可惜的是,九成宫醴泉铭碑的刻工并没有留下姓名,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能够还原书法家作品神韵的刻字匠,绝不是泛泛之辈。
    “三绝碑”至今屹立在麟游县风景秀丽的西海苑旁,把那些动人的故事世代传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