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贵州蜡染资源权客体的二位一体性[4] 在具体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了贵州蜡染存在着“群体创造维系和个体传承的二位一体性”、“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二位一体性”。 群体创造维系体现在蜡染服饰的地域特性上(或者民族的支系上):由于居住区域、民族习俗的不同,不同民族将蜡染技艺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掺进了不同民族情趣和审美感受,使得各处的蜡染融进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像安顺苗族的蜡染,风格明丽活泼,图案以取材于自然的花鸟草虫为主,对称中讲求灵动;安顺布依族的蜡染则以素雅清新为主要特色,图案多为趋于抽象的几何形铜鼓纹、图腾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以蜡染图案表达了生活的环境,家门前是田地,田地下是河流,河流下是树、村庄,其反映的布依族原始居住环境,对研究布依族民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群体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创造和积淀,形成了一定地域或民族的支系范围内蜡染文化的传统工艺、表现风格上的各异而内部自成一体。“个体创造”则体现在个体的人在接受群体维系的传统工艺上的创造、技艺的精深及特殊的表现等,正因为个体传承水平上的差异,所以各支系都有一些技艺突出者,比如历年来不断被请往外地做实地表演的艺人。所以,在考虑对蜡染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时,“群体创造维系和个体传承的二位一体性”在保护主体范围的界定上,在惠益分享的主体是整个群体还是其中的艺人,或者他们之间在共同惠益中各自应占有的比例,既保证公平又能造成持续的激励,有帮助作用。 “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二位一体性”: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制作要点、诀窍等。人们在歌中唱它,在故事中说它,姑娘们借它显示自己的聪明灵巧。蜡染的图案中,或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每一纹样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并伴随着丰富的传说:象征吉祥的太阳纹,祥瑞的铜鼓文,联想起山峦的几何纹,表示湖泊的“涡状”纹,河流的波浪纹,隐语田野的方格纹,代表森林的十字纹,憧憬富贵的牡丹纹,蕴涵财富的铜钱纹,希冀降福的龙凤纹、水牛纹,趋吉的雄鹰纹,避凶的蜈蚣纹、蝙蝠纹、虎眼纹、猫头鹰蚊,向往福善的鱼鸟纹、蝴蝶纹、螺蛳纹,寻求昌荣的石榴纹、牡丹纹、梨花纹、豆点纹、马蹄纹、羊角纹、鸡纹、狗纹、猫纹等,形成一部用蜡写在纺织物上的象形史书和风俗史画。这对于采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时,兼顾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表达的联系,有提示性的作用。 三、 贵州蜡染的知识产权保护 1、建立“蜡染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是美妙的,不用博物馆专业人员,而让公众建立自己的博物馆,要把物归还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照这样推演下去,只能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而再也不需要博物馆了”[5]。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验地放在贵州,是因为贵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比较落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比较厚重。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和做法,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行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建立众多的、小型的、村寨的蜡染生态博物馆,起到的作用将是全面的和长远的,也是其它各类保护形式都不可匹及的。这样,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交由了文化的主人自己,相关部门在建馆初期给予技术设备援助及精神激励,在中后期就逐步转变成为“服务生”角色。贵州作为生态博物馆的试验田,已经建立了黎平岩洞侗族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等数个中挪合作项目,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蜡染原生态村寨,有选择的建立生态博物馆,借鉴已经成功的经验,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角度看,将是最理想的模式。 2、打好贵州蜡染的品牌战略 贵州蜡染的名气来自于千百年来的民间积累,并不意味着现在的贵州蜡染做得有多好。贵州蜡染市场的萎缩,缺乏品牌支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贵州蜡染”是一个通称,这块招牌是很容易坐吃山空的。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对外,云南大理、浙江宁波的蜡(扎)染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贵州蜡染走入市场实际只有20多年的历史,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这个浮躁的年代,尽管在工艺处理上有所突破,如彩染、解决掉色等,但贵州的蜡染企业还没有能够潜下心来,打造自己的蜡染品牌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如同茅台酒,也是一个传统工艺产品,但不是茅台镇出的酒都能够叫茅台酒。因此,要把贵州蜡染的质量与品牌再提升一个档次,贵州蜡染人可能要再花上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对内,多数企业只重视大众仿制中抵挡产品,市场识别力低,顾客判断蜡染产品的好坏全靠手感经验或经人推荐,而不能从生产蜡染产品的厂家名称那里获得判断,只知是蜡染而不清楚是哪个牌子的。低的识别率和品牌意识,使许多厂家花费大量精力用于开拓市场、收买零售商,而不是扎实的进行质量控制、自主创新,塑造自主品牌。所致的结果是整体蜡染市场萎缩,其中的每一个商家都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受害者。如何打响每一个蜡染企业自己的品牌,从而整体上提升“贵州蜡染”名气,造就一个良性循环,是贵州众多的蜡染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以现实的经济利益带动传承(旅游开发、商品出售) 民族民间文化仅仅作为历史的遗迹而实施了比较严格的保护,但如不进行开发利用,必将增大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负担,而文明一旦失去了前进的步伐,也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死"文化。保护为开发,开发促保护,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应当找到两者利益的平衡点。蜡染也不例外。否则,为数再多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方案、法规,也仅是付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贵州原生态蜡染资源在逐渐减少,但相比云南、四川等省的蜡染,仍然是资源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省份。但资源不等于产品,资源转化为产品靠的是市场运作;而在贵州,我们发现这种转化率是非常低的,或者转化的成本过高而成果利润不显著。这么多年来,省市相关保护原生态蜡染的文件、规定不断,而真正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的不多,很多甚至仅是走走过场,许多在执行阶段遇到重重困难而无法持续。许多原生态蜡染的村庄,由于缺少经济活力的注入,因市场上购买的现代服饰更经济、省事而逐渐放弃;曾经远渡重洋进行蜡染表演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蜡染“大师”、“专家”,返回家乡后并没有靠其技艺得以维生,而是纷纷外出打工,远离了蜡染制作的环境;1988年原普定夷风蜡染厂取得了“植物靛蓝的快速还原技术”和“真丝、人造丝经高温蜡染后的整顿技术”两项科技成果,前者将“土靛传统工艺”的还原期大大缩短,后者将麻布坯布向真丝、人造丝推上一个高层次,这些产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客商称颂为“具有行水流云般的柔软,春风拂柳般的飘逸和潇洒,富丽堂皇的光泽,鲜艳华贵的风姿”,并在当年北京举行的“全国乡镇企业生活商品出口展销会”上获蜡染工艺金杯奖——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在商业化利用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没有带来显著的利润,于是,也就慢慢地被遗忘了。从以上这些事实,我们认为,贵州蜡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为其起始点和目标,否则,所有的保护都只是空谈。 作为蜡染风情聚集的安顺,是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和龙宫的所在地,近年来这两景区游客的攀升,对主要旅游产品蜡染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当然,在蜡染的商品化应用中产生的许问题,也是值得注意和急待解决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