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羊肉 成都人好这一口 再过半个月,就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冬季网红——冬至,而成都人爱冬至的最大原因也必须是——吃羊肉。刘孝昌说,其实冬至在成都的历史传统里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而冬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冬至进补”,即冬至这一天要吃羊肉,民间习惯吃萝卜炖羊肉汤,认为这样冬天就不会畏冷,农村多在这一天杀猪腌肉,叫做“杀过年猪”。吃汤圆也是成都部分地方盛行的冬至传统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诗中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北方冬至吃饺子,成都冬至吃抄手。早在南宋时,成都人就在冬至日吃抄手,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来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抄手夏至面”之说。 重点说说成都人冬至那一天最爱的羊肉汤。冬至前后,羊肉汤铺子就会拉开门面,那时候的羊肉汤可不像现在水涨船高的价格,几分几角就能来上一碗,是中下层收入人群的首选。羊肉汤铺子门面摆设大都相似,单间铺面,摆设简陋,进门左边就是一个大锅加大灶,雪白的肉汤在锅里翻滚,从早到晚,火不熄,汤不断。里面的桌椅板凳更是简单,一张桌子,四根长凳,可桌子异常干净。原来是羊肉油多,冬天易凝固在桌面,必须随时用热水擦得铮亮。桌面上就一两个小土碗,一个盛盐巴,一个盛点儿香菜。有意思的是,每一家羊肉汤铺子门口都会立着一个木架子,架子上用铁钩挂着一只开了膛的整羊,羊脚必须亮出来,羊的骨架越大越显得货真价实。客人来了,炉灶旁边的老板舀上一碗热乎的肉汤端到桌面前,只撒点粗盐和香菜,就已经香得不行。羊肉汤铺子里的菜品也极简单,除了汤,最多还有个拌肉、拌杂,冬日寒夜,配点酒小酌一番。 在刘孝昌看来,煮羊肉汤也有讲究,要辟除羊肉的骚味。有的人被门口架子上的羊肉吸引,会买一点儿回家自己煮,但大多成都人怕麻烦,还是选择在铺子里喝。试想一下,一大锅羊肉汤从早到晚滚煮着,街头开店,街尾都能闻到香味,于是出现了一种食客称为“吊堂”。这类食客大都有些身份地位,专门选在店内客人稀少的时候悄悄来吃,穿着长衫马褂,拉低帽檐进店坐下,呼噜呼噜吃完立刻转身就走,真是冬至这一锅羊肉汤,任何人都抵挡不住它的魅力啊。 现在提起羊肉,首先想起的必定是简阳,其实成都最早名声在外的是牧马山的麻羊。这些麻羊肉质相当不错,皮薄、肉细、无骚味,更值得一提的是麻羊的皮,制成的皮革特别柔软细滑,民国时期出口到国外,相当受欢迎。 “节气”新玩法 请你来支招 “二十四节气”前不久申遗成功,消息一出,引爆各大社交媒体。有网友留言:“老祖宗的智慧,不服不行”。也有网友表示:“二十四节气,能记得起来的也只有那么三四个而已。”尤其在80、90后的青年群体中,不说能背全24个节气,就是简单说上四五个也是难事,有些人甚至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还记得小时候背诵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看似简单的二十四个日子,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用它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甚至玩什么都和“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尽管时代变迁,现代社会无论气候、环境、生活习惯、民风民情都较过去有了巨大改变,可当你顺着我们讲述的老成都节气记忆,你会发现,很多有趣有意义的风俗只要与时俱进稍加包装和改良,依然能让现代人愉快玩耍,提高生活品质。 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关于老成都的节气风俗的话题,只是抛砖引玉。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可能在北方广袤的乡村大地用得更多,在我们天府之国尤其是在成都地区较少,也相对陌生;但天生爱玩、会玩的成都人从来善于“借题发挥”,绝不会冷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么重要的传统文化农事习俗。于是,近年来我们发现,在二十四节气的许多时节,成都人都独辟蹊径地创造了自己的新玩法、新尝试,比如,立春吃春卷、春分竖蛋,立夏称体重,立秋吃茄子,芒种喝酸梅汤,处暑将脚泡在水里打麻将,冬至开着车儿到处寻羊肉吃……应有尽有,花样百出。 这里,围绕“二十四节气新玩法”,我们诚恳地请读者朋友也来参与这个话题:你和家人或身边的小伙伴还有什么新鲜耍法,请拨打本报热线028-96111,或发送邮件至332120008@qq·com,与大家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