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10)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陈连山 参加讨论

    九、出游避灾
    古人追求生活方式与自然变化相一致。为了顺应仲夏月的时序变化,他们或登高望远,或乘水临风。目的不在于游玩,而是为了回避邪气,祓除不祥。
    由于时近夏至,阳气即将衰微,阴气回升,而登高,可以回避阴气。所以《礼记•月令》说:“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这是端午登高。《西湖老人繁盛录》记录南宋临安(即杭州)人端午节游西湖,或欣赏荷花,或泊船于柳荫之下饮酒,十分悠闲自在。这是到水上游乐。
    这两种端午习俗,在后来都有流传。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录当时北京习俗:“(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天坛很高,所以是登高避毒。该书接着说:“(北京)无竞渡俗,亦竞游耍。南则耍金鱼池,西耍高粱桥,东松林,北满井。为地不同,饮醵熙游也同。”其中,金鱼池、高粱桥、满井都是有池塘或河流的地方,松林的位置不详,可能也在水边。到水边饮酒,自在逍遥。根据黄石《端午礼俗史》的分析,出行到水边的动机“一是离家避灾,二是临水濯祓。”不过,时代发展了,端午出游到水边的辟邪色彩在杭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已经淡化了。
    相对而言,端午登高比较少。因为它和重阳节登高有所重复,特点不鲜明。现代民间比较常见的还是到河边避灾的习俗。现代学者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北京附近丰润县有“躲避灾星”的习俗。五月初一,家家用棉布、棉花缝制小狗、小人、小袋子,带在孩子身上。小布人分男女,分别给男女孩子带。父母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护。如果孩子能够一直保留着小布人不丢,则认为所有灾殃都由小布人代替了。到了初五中午以前,母亲带孩子到水边,躲避灾星。回家时,把所有小布狗、小布人、小袋子都扔到水里。据说,小布狗是用来咬灾星的,小布人代替孩子受灾,小袋子装晦气。这些东西随水流去,就可以保证一年无病无灾。
    杜学德《河北民俗》记录冀东迁安一带旧俗,端午日上午,妇女要到河边游玩,叫“走百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到河边游玩消除各种疾病。冀东农村人在端午节前佩带艾荷包,端午下午扔掉,叫“扔灾”。而民国时代的贵州贵阳也有类似习俗:端午午饭后,全家出外游玩,叫“游百病”。据说游后可以消除百病,保证健康。成都妇女端午节头上插栀子花。晚上,把栀子花扔进河里冲走,据说这样就可以不生火眼——即红眼病,这是夏季比较容易出现的传染病。
    传统习俗中的各种出游避灾活动,有逐步淡化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