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曹茂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曹茂 秦莹 参加讨论

    [摘要]南方丝路重镇会理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其端午节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端午饮食风俗既有荆楚之风,又极具地方特色,尤以“端阳药膳”为代表。从会理人口迁移史入手,以贵州、云南和会理等地方志为主要依据,论证了会理一月两次“端阳药膳”、“游百病”等习俗的形成与清代嘉庆年间贵州灾民的流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讨了会理古城与茶马古道起点普洱市相似的端午节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会理县;端午节;饮食习俗;端阳药膳;游百病;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作者简介]曹茂,女,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科技文化史。
    

    会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通过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4000 多年前古人类已在境内繁衍生息。公元前111 年中央王朝在会理境内置有会无、三绛二县,这是会理纳入郡县制管理的最初记载。会理县今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连四川省攀枝花市,南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州相邻,扼川滇要冲,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重镇。
    据《会理县志》载:“西汉元鼎六年,武帝置越嶲郡(今西昌)及会无(今会理)、三绛(今会理黎溪境)等15 县,外地少数汉族开始进入会理,但道险多艰,这种封闭型的少数民族群居部落仍属地广人稀,发展缓慢。唐天宝后,属南诏大理地方领主政权统治,汉族以经商、农垦等到会理(时名会川)定居者日多,大理政权徙张、王、李、赵等12姓白族入居。”137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会理汉族都是从外地迁入。特别是在唐以后,因经商和农垦等而移民定居的汉族逐渐增多。因其是南方丝路上川滇商旅物资的重要集散地,会理古城自唐以后也曾经商贾云集,极尽热闹与繁华。
    明朝初年,会理开始有人口记载。清代,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自明清更多外地移民进入会理后,其节日饮食风俗就汇集了各地特色。会理至今留存的节日食俗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端午节饮食习俗。会理端午节饮食习俗不仅具有川滇地方特色,而且兼具荆楚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端阳药膳”晚宴。在“端阳药膳”晚宴之后,还有外出“游百病”这一独具特色的活动。会理人不仅要过五月初五的“端阳节”,还要过五月十五的“大端阳节”,并将再次食用“端阳药膳”。
    一、会理的端午饮食习俗
    《会理县志》(2011年版)载:“会理人称阴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十五为‘大端阳’。如遇闰五月的年辰,过前五月的端阳节……节气里,有用五彩丝线缝制香包的……有用雄黄酒治疮疖的……有用生石灰围绕房屋撒一圈的。”“会理多为外来移民,过端阳节不但有中原端午节的民间文化特色,并且有丰富的植物药类资源,形成了会理独有的‘端阳药膳’。”
    会理人的端午节气氛浓郁而独特。县城周围的汉族和彝族居民从农历五月初一起,纷纷上山采挖沙参、泡参、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等数十种宜于炖食和洗浴的中草药,运到县城出售给端午节吃药膳、洗药浴的人。在节前,会理县城可谓药香满街,人如潮涌,犹如春节置办年货般热闹,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端阳节药市。
    到了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会理城乡居民早餐大都食用粽子、咸鸭蛋、抓酥包子和大蒜等。会理人自己包的粽子形状主要是菱形的,手巧的还能包出花粽。午餐时,会理县城的居民一般就吃自己制作的鸡火丝汆肉饵块。饵块与中国其他地方叫做年糕的食品在原材料和制作过程方面都大体相似,只是形状不一样。鸡火丝汆肉饵块就是把煮好的饵块浇上由鸡肉、火腿和筒子骨温火慢慢熬制的汤汁,最后在面上铺一层鸡肉丝和火腿丝,红白相间,香味扑鼻。
    端午节的晚餐是节日里最隆重的一顿饭。晚餐需要把节前采挖或买回的各种药根根刮洗干净、切块,然后与火腿腊肉、鸡、排骨等肉汤炖煮好后,邀请亲朋好友共进以药膳鸡为主的“端阳药膳”。“端阳药膳”最常见的炖煮方法就是把熬好的鸡肉火腿汤中的肉类拿出来,然后放进沙参、玉竹、茴香根、兰花根、牛蒡根、黄精等中药材一起熬上一个多小时即可制成鲜美的药膳汤。这种药膳汤具有补气补肾的功效。牛口刺则要单独炖煮,它可以清肠排毒。这是端午节一天中各家各户最愉快热闹的时刻,亲友们的节日相聚在对健康的期盼中、在对美食的品味中一年又一年继续着,形成俗称为“吃药根根儿”的端午节饮食习俗。中国传统认为,端午节这天百草都是药,端午节吃这些药根根儿可以滋补健体,祛邪顺气,排毒养颜。而且混合了鸡肉、火腿、排骨等美味的药根根儿汤味道十分鲜美,已经成为会理的一道传统节日美食。会理人在端阳药膳晚宴之前还要进行一项传统祭祀活动,先由家中最年长的老人“献饭”(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全家老少安康,再合家畅饮雄黄美酒,品尝药汤香棕,共庆传统佳节。“端阳药膳”晚宴之后,会理人带着美好的祈愿,扶老携幼,倾巢而出,开始其独具特色的“游百病”活动。在会理人看来,“端阳一游,百病不生”。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会理人还要再吃一次药膳,俗称过“大端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少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已经在都市化的洪流中渐渐淡去,但是,会理端午节保持至今的浓郁的节日氛围却凸显了曾经的丝路重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恪守与坚持。
    二、有关会理端午饮食习俗历史渊源的两种观点
    据1994年版的《会理县志》记载,会理古城世居三代以上的民族仅有汉族、彝族、傣族、白族、傈僳和回族。其他民族均为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需要而调入的[2]157 。汉族自汉代后就开始少量进入会理定居。南诏国时期又有白族等进入定居。因此,各种节日习俗也跟随移民进入古城。但是,在端午节这天进食“端阳药膳”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文字记载。目前在国内只有云南普洱市存在相似的端午节吃药膳鸡习俗;在湖南瑶族聚居区,广西靖西县,贵州毕节市、黔南州、黔西南州,云南丽江市及其他彝族聚居乡镇等存在有相似的端午药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