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专业博士韩男洙也认同这一观点。他以本国文化为例:韩国清明的扫墓祭祀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比如准备复杂的祭祀用菜和食物,可是韩国当天没有公休日,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家中参与清明活动。因此清明节逐渐淡出,祭祀活动一般都推至有公休日的中秋节来进行。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认为,节日应该有真正的民间气质和大众气质,不能被旅游、政府的政绩以及文化产业过多绑架。 仪式,该不该成为节日的组成 如今的清明节,内容日益丰富。有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有地方组织对黄帝、炎帝的公祭活动,还有春游、植树等新民俗。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认为:清明正成为多种文化传统、多种文化要素、多种文化价值交集的复杂节日。他认为,当前,应把国家引导与民众意愿更好地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中国所有的节日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是我们的祖先对人与人、生与死、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以节日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民众认识到这种恒远的价值”。 李恺淇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的一名新加坡学生,在她的印象中,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节日所特有的一系列特定的活动和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她举例说,在新加坡,由于城市很小,华族以前所具有的培墓添坟这些传统仪式也将成为历史名词。她认为,应该重视对一些必要节日形式的恢复。 “政府放弃3天的GDP,为的是啥?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冯骥才希望,让大众特别是年轻人集体认同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才是对这一法定节日的最好尊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