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说应该说在一个方面解释了中秋节的起源,但这种观点仅仅阐明官方的“秋分夕月”之礼,并不足以构成对中秋节在唐代形成原因的充分解释,因为秋分夕月礼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为何中秋节却只是在唐代才形成呢?应该说无论是八月五日说,还是新罗说,还是朱红对中秋节起源的解释,都将注意力放在对唐代特定因素的探讨上,这种思路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八月五日乃唐玄宗诞日,其活动自有官方设计施行,上寿也好,献镜也罢,均与八月十五玩月无关,因此,完全将八月十五的起源归结为千秋节的八月五日说不能成立;隋唐时期新罗重八月十五亦是事实,但其节俗活动主要是宴赏与射,亦与八月十五玩月无甚关联,故而将八月十五完全归结为受了新罗人影响的新罗说亦不能成立。朱红的解释将八月十五的兴起与作诗联系起来,并同孙机先生一样,将唐玄宗游月宫的传说也看做兴起的原因,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阐释八月十五的兴起而言,尚有所欠缺。更何况唐玄宗游月传说的兴起,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到底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兴起的原因,还是八月十五玩月行为已经流行的体现。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笔者并不主张只有一种原因,而认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许更符合事物的本来。比如孙机先生的解释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虽然孙机在他的论证中并未提到,但是中唐人中确实有将千秋节的八月五日误解为八月十五日的例证。比如戎昱就有一首诗名《八月十五日》,但内容却是怀念千秋节的:“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19]另外,一部分唐人也不一定没有受到过新罗人过八月十五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即中秋节的兴起与唐人(尤其是唐代文人)生命意识张扬,娱乐意识较强,因而不愿错过良宵美景有关。薛莹在其《中秋月》中的说法颇能对此有所反映:“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20]人生苦短,良辰不久,面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的景致,许多唐人会像选择了在春天的诸多节日如清明、寒食、上巳里娱乐一样,也选择了八月十五这个不寻常的日子,望月怀远,宴饮达旦。 [1]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影印本,第445页。周一良:《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周一良集(第四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2002复旦大学博士论文),第35-44页。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文史哲》2003年第6期,第97-101页。熊海英:《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复旦学报》,2005第6期,第135-140页。 [2] 张泽咸:《唐朝的节日》,《文史》,1993,第37辑,第65-92页;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4-625页。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35-637页。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326页。 [3] “三礼田璆者,甚有文,通熟群书。与其友邓韶博学相类,皆以人昧,不能彰其明。家于洛阳。元和癸巳中秋望夕,携觞晚出建春门,期望月于韶别墅。”见(唐)李玫撰、李宗为校点:《纂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4] 《全唐诗》卷三Ο一,第3437页。 [5] 《全唐诗》第三六二卷,第4049页。 [6] 《全唐诗》第五三四卷,第6096页。 [7] 《全唐诗》卷三一八,第3585页。 [8] 《全唐诗》卷六Ο七,第7007-7008页。 [9] 《全唐诗》卷三Ο一,第3434-3435页。 [10] 《全唐诗》卷七七四,第8775页。 [11] 《全唐诗》卷五三六,第6119页。 [12] 《全唐诗》卷五一Ο,第5810页。 [13] 《全唐诗》卷六ΟΟ,第6936页。 [14] 《全唐诗》卷六四九,第7459页。 [15] 《全唐诗》卷六七Ο,第7658页。 [16]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325页。 [17] 孙机:《中秋节·秋千镜·月宫镜》,孙机、杨泓《寻常的精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4页。 [18]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02博士论文),第44页。 [19] 《全唐诗》卷二七Ο,第3019页。 [20] 《全唐诗》卷五四二,第626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