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春节的“文化力” 有学者早就呼吁尽快化解“春节危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春节承载的内容其实博大丰饶、趣味盎然,现代都市居民太需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观赏价值和传承价值的民俗春节,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展示的民俗,哪怕这已经是一种新民俗(如在外吃年夜饭等),总比现在的“剪断历史”要好得多;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年味亦可以让位于新兴年俗,关键要看如何在创新基础上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受制于传统,应结合当下的流行时尚、区域特色,创造新的能为更多人接受的年俗文化。而不是放任春节在消费主义的高歌猛进中彻底丧失自我。 人文学者裴钰认为,春节虽然早就是一个“世界性”节日,但在对外传播中往往成为纯粹娱乐性质的嘉年华和狂欢沙龙,被庸俗化了。春节的文化影响力其实就是它所蕴含的中华信仰和价值理念,而远不止于舞龙舞狮、饺子鞭炮这些简单的符号。必须明确,“世界性”的春节其实并不专属于中国,它必须平等地与他国分享“中华文明”,尊重他国的汉文化习俗和汉文化传统才有望使其枝繁叶茂。 裴钰说,如果把“春节”放入“世界体系”概念之中,春节文化就像一个立方体,形成一个三维坐标系:X轴,代表中国的春节文化;Y轴,代表中华文化圈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Z轴,代表春节作为民俗的历史传承。几百年来,随着中国自身的春节文化不断丰富和演变,“春节”文化这个立方体越来越宏伟壮阔,但它绝非孤立,总是与儒家文化、汉字、传统信仰等一起构建成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春节的人文感染力应源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拥有使用汉字的历史和现实、尊重儒家文化和价值观念、拥有春节等传统节日和习俗;春节的文化力还需要被重新树立和广泛推广。“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儒家文化、汉字、春节三者同时并存,并且世代相传,这才是完整意义的春节‘文化力’。”裴钰说。 云南师范大学学者付继红坦承,很难想象一个内在被抽空的文化如何抵御圣诞节这类西方洋节的强势入侵。春节之所以还难与圣诞节抗衡、形成全球性的文化品牌,固然与圣诞节的宗教属性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亦是春节空心化的必然——缺少内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撑,春节的认同感正在年轻人心中逐年降低;如果春节尚无法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被重新塑造、形成核心价值,获得更多中国人内心的真实认同,自然无法走得更远。 核心价值是关键 圣诞节作为典型的西方洋节,除文化要义之外,迄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或西方社会价值观输出、文化形象等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春节作为后起之秀也有望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言人,但,眼下的春节还力不从心。 如果以全球视野打量中国,不难发现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颇多曲折。中国还是一个“文化逆差大国”,以美式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输入已经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树立春节“文化力”、如何将其打造成一个世界文化品牌,发挥中华文化的正面影响?这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对中国的“和文化”作了深入阐述,指出“和”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春节无疑是“和文化”、“家文化”的最大载体,首先就可以借助这个世界性的话题得到广泛认同,再逐步树立春节的“文化力”。 云南学者刘晓津认为,文化力或文化品牌尚需要经济和各种艺术门类、文化活动的强力支撑。只有各领域艺术家更加广泛而真实地走向世界,并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逐步获得话语权,中国的春节才不至于仅仅只是作为符号被世界展览。 “说白了,我们还应当学会运用各种艺术样式传播我们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要得到老外们的真心认同,而不仅仅只是猎奇。当务之急还得建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它既传统又创新。只有我们自己丰富丰盈了,才谈得上文化自信,才有望真正树立自己的春节形象。”刘晓津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