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锡诚]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博客 刘锡诚 参加讨论

    耕稼、人伦社会与民族心理认同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由全社会民众集体创造、约定俗成、并靠民众的口口相传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文化。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虽有些零星的文字记载,如学界常常征引的《尚书·大传》里关于新年/元旦的记述和《史记·天官书》里赋予元旦的文化含义等。但,严格地说,历史上并没有一本成文的“节日大典”之类的规范性册典,甚至没有一本“节日指南”一类的生活用书,来对民众怎样过节加以规范或指导。即使是清代学者蒋廷锡等编纂的《岁时荟萃》,也不过是从各种杂书中搜辑成册的资料大全而已。老百姓怎样过节,全凭祖辈的代代传授和村庄乡里的风俗,而在一定的地域和群体内,节日的风俗既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大体发挥着规范功能和制约功能的。
    综观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节日繁多,而且不同时代,节日也往往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06)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和若干少数民族的节日,宣布为受到国家保护的传统节日和节气。这一宣布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体现了本届中国政府文化理念的转换,也反映了政府文化政策与老百姓时代心理的逐渐契合。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些御用文人说,节日是由某些杰出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和依附于统治集团的士大夫)个人的首倡而形成的。这是欺人之谈。传统节日形成的导因是多元的,有农时的,有岁时的,有信仰的,有宗教的,有纪念性的……不一而足。与西方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不是宗教节日,而是岁时的或农时的。中国是农业立国,漫长的耕稼时代和耕稼方式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岁时的更迭或农时的需要,不仅是节日及其相关仪式之所形成的驱动力,而且也在节日的文化构成上和表现形态上留下了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印记,丰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使每一个节日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换言之,独具的文化内涵是这一个传统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相区别开的个性和生命力之所在。
    中国传统节日,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对国人来说,传统节日是民族认同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不论什么样的导因,节日一旦形成,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就成为广大老百姓的文化财富。凡是约定俗成的节日,对于社会所有成员来说,包含着全民族最大限度的心理认同,也自然是民族成员必须遵奉的,具有某种(心理的或行为的)约束力。在节日形成之初,其导因可能是比较单一的,但在其发展演变的漫长途程中,则逐渐积累和附会上或赋予了种种文化内涵(如前面引的《史记·天官书》赋予元旦的“候岁美恶,谨候岁始”的文化含义),而这些多样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和负载着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和利益诉求,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成为维系海内外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和节日发展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文化侵略奴役和长期的国内纷争等,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缓慢,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文化呈现出了衰落趋势,局部甚至发生了断裂,国民文化水平降低,道德规范迷失,社会和谐安定遭遇了严峻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急剧进程,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节日,其赖以发育、进化、延续的社会条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家族人伦社会结构——逐渐衰微,丰富而重要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被消解,遭遇了传承和延续的困境。在这种情势下,海内外人士,在人大和政协的会议上,在新闻媒体上,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时代的呼声,既表达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切忧虑,也显示了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热切期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