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九州处处中国龙 龙,集兽虫之灵,中国舞龙活动的繁盛,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信仰。人们以舞蹈的形式完成了对龙的诠释,是对龙的神性和灵气认识的表达。人们认为龙是灵物,具有除秽纳福的力量。人们相信,龙具有神力,龙舞动到哪里,这种力量也就会散布到哪里。 关于舞龙来历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龙王腰痛难忍,神药吃了俱不见效,遂求助人间大夫。大夫使龙王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即完全康复。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告诉大夫: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当然,这只是数种传说中之一种。中国的舞龙从来不拘于求雨。人们把龙视为吉祥化身,每逢喜庆节日,俱可见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龙舞在九州方圆欢腾。舞龙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结合,最有代表性的奠过于元宵节了。元宵节,因其为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宵,又称上元节。龙与灯的结合出自灯会,西汉文帝刘恒为庆祝勘平“诸吕之乱”,张灯结彩,出宫与民同乐。后龙灯随各式彩灯而出,龙灯并盛,遂在民间广为流传。元宵之夜,城乡花炮烟火不断、锣鼓声震四野。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以及百戏社火,众人成群结队观灯赏灯、猜谜看戏,欢闹之声不绝于耳,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古时的元宵佳节,舞龙的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场面和规模都十分壮观。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有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之状。”四川现存的府县志《蓬溪县志》(清道光二十五年)有书,“上元……(各种灯舞)伯什成队,簇龙游市衢,踏百巷”;《广安州新志》(1927年重印)载:“十五日为‘上元节’。前数夕放灯,日‘出灯’……五采龙形,灵中纳火,长数丈,节次续之,人持一节,屈蟠天矫,星流电掣。”从宋元至明清,舞龙表演的规模益加盛大。清代《沪城岁事》记述,元宵节舞龙的形状是:“环竹箔作龙状,蒙以(希),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宫清民乐’。”慈禧太后是个喜欢玩乐的女人,据清史记载:慈禧太后每年元宵节都要在颐和园举行舞龙灯会,参加舞龙的艺人多达3000人。可想当时舞龙活动场面是相当宏大的。 除了上元灯节,社火等活动中也保留了一些传统舞龙活动的遗迹。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祭祀土地神之时,舞龙往往最振奋人心,并之的还有舞狮、跳大秧歌、划旱船等等,也都是活动的主角。 龙有多种,以制作材料来分,有布龙、纸龙、草把龙、板凳龙、花木龙、泼水龙等;以形态来称谓,有鳅龙、头龙、麒麟龙、狮子龙、蜈蚣龙等;以结构来分,有缩龙、节龙、串龙、篇龙、筒子龙等,色彩上还有黄、白、青、红、黑多种,其中以黄龙最尊贵。舞龙者在行进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盘绕,还有穿火、滚地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龙动起来翻滚腾挪,有如游龙戏云,又或飞龙入海,姿态万千。如板凳龙就是“前为‘龙头’,后接‘桥灯’,都以竹篾为骨,棉纸为皮,扎在一丈多长的板灯上。灯板两端各有一孔,以便板板相接,接成长长一列板灯,形如长桥,所以叫桥灯。相传旧时灯板都用长凳代替,一物两用,所以民间又称之为‘板凳龙’。” 中国的舞龙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千系万联。由自然崇拜发展出精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等,与舞龙应有着莫大关联,尤其是图腾崇拜。地域的不同,舞龙运动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如浙江奉化一带的“盘龙灯”,为了祈求丰产,还祈望“姑娘新年见龙头,今年能招如意君;学生新年见龙头,读书定能考头名;后生新年见龙头,全年会交好财运。下海海势好,上山山货多。好相娘子也会来看中侬”。耍“盘龙灯”时,还可放“百子炮”。当龙灯队盘进某宅,若院内住户多,则放“百子炮”,手提起来放,子孙便可能一步登天。最有趣的是,当龙灯去新建的房屋的人家盘灯时,常常还有让新屋家的孩子“钻龙门”、妇女“摸龙须”与“龙角”的节目。 还有如贵州苗族有一种“拉龙节”,实际是一场祭龙仪式。该族为了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每年春旱季节都举行拉龙仪式:在祭坛上做二木龙或扎一草龙,但要先敬白虎,因为白虎干扰龙兴风作雨,把白虎安抚好了,才上山请龙。直引到祭坛,进而杀猪、鸡,向龙献牺牲,广大妇女则从龙身上取草叶、棉球,佩戴在身,认为这样她们才能生育。 在民间舞龙活动中,从舞龙器材的扎制、舞前的祭拜,到舞龙结束后的送龙仪式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带有典型的宗教仪式。一般来说,龙开始舞动前,人们为表达对龙的崇敬,并使舞动的龙具有龙的全部神力,舞龙队全体成员,先要聚集在寺庙或会首家的堂屋内,在神的牌位前虔诚地举行“开龙”仪式,设祭拜神,为扎制好的舞龙龙具“开光”“开喉”“挂红”。这一仪式赋予了舞龙龙具以龙的力量,完成了舞具向神的过渡,人们才能持着它舞动出游。四川的“雨坛彩龙”第一次出游表演,还要举行隆重的“拜街”仪式。只见场街上沿街的两边香案并排摆开,彩龙边游边舞,从场口直到街尾挨门致贺,所到之处,主家均要鸣放鞭炮,敬礼迎宾,将备好的红绸挂在龙角上,以求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这一蔚为壮观的场景,拉开了贺年活动的序幕。 一般来说,元宵夜的高潮后,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但是舞龙活动还要完成最后一个程序“送龙”。在夜幕中,舞龙队全体成员,举着舞了整个春节的舞龙龙具,来到江河水边,布衣龙将龙衣脱下,有的地方将龙头骨架留下,然后把竹蔑编扎的龙体、龙节一起火化烧掉,恭敬虔诚地将龙送回大海。“送龙”仪式虽然简单,但是从“开龙”到“送龙”是人们对龙崇敬的完整体现,人们相信“开龙”赋予舞龙龙具的神力,经过“送龙”还给了神,明年的舞龙才能再具有神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