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狂欢中国:解读春节的十个关键词(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论坛 2009-1-29 05:56 《文明》编辑部 参加讨论

    庙会:祭典集市与狂欢
    庙会起源:宗教的世俗化
    关于庙会的起源,有专家认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与当时的原始信仰联系到了一起。此说自然有其道理,但远古时的“庙会”毕竟与今日庙会差异极大,虽然可视其为“渊源”,但近源尚需在历史时期中寻找。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社会风俗之一种,自然有其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实际上,这一“庙”字已经透露出其中秘密:庙会风俗应与佛寺道观的宗教活动有关。《现代汉语词典》对“庙会”一词的解释为:“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这个解释至少说出庙会的三个特征:与宗教有关;集市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有其特定的礼仪制度。
    佛教传人中国,是在东汉时期,中国本土的道教也在此一时期逐渐形成。佛道之间从一开始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然后至南北朝时期各成体系。及至唐代和宋代,两教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各种名目的宗教活动大量出现在典籍史册中。在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佛道二教虽然互有借鉴和交流,但竞争始终不断。为了争取信众,佛教和道教不仅极力增修庙宇道观,而且都在其宗教仪式上增加了取悦俗众的娱乐内容,比如乐舞表演、戏剧、出巡等等,不一而足。北魏时佛教“行像”盛行一时,即为一例。“行像”就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走出庙宇巡行的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
    “行像”之外,佛道二教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法事或佛事活动。活动当日,四方信众蜂拥而至,斋戒听讲,顶礼膜拜,场面蔚为壮观。在这种社会风潮影响之下,原本只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开始大量与宗教结合,某些活动甚至从乡里搬到了佛寺和道观之中,与佛、道二教的各种节日庆典结合在一起。如此,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而世俗活动也逐渐沾染了宗教的氛围,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
    围绕在佛寺道观周围的现实俗众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这些活动中的集市性质开始增强。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以祭神赛会为重点,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干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一项重要的年俗。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特殊的集市,民间的狂欢
    相传,神农时代就有“日中为市”之说,意即“太阳升到中天时进行商品贸易”。后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商业开始繁荣起来,继而出现了相对固定的交易场所,这就是集市。
    从其世俗功能来说,庙会是一种特殊的集市。在庙会上,传统农村的商品交易得以实现,进而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之发展。
    乡村的庙会大多以村镇为举办地点,但一些历史久远、影响力大、辐射地域广的大型庙会,如山东以泰山、岱庙为中心的东岳庙会,山西的五台山庙会,安徽九华山的地藏王庙会,河南登封的中岳庙会,其举办场所则远非一村一镇可比。各地还有以村落为中心的庙会(或称庙集),祭祀祠堂的祖先和当地寺庙神灵(如关帝庙、城隍庙、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娘娘庙等)的同时,往往还请出神像祭祀、巡游,还要向各家摊派费用。庙会活动的细节种种,虽然在各地表现不同,但本质大体一样。
    宋代以后,由于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经济中心南移,中小市场沟通城乡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络,因此,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庙会与农贸市集的结合比南方更为紧密。不过,即便在江南,如果是商业网络不发达的农村或偏僻的地区,庙会仍然发挥着商品交流的重要作用。
    庙会的商业功能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最为密切,庙会为百姓调济余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农民及手工业者的小生产能够正常运行,为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搭起了一座桥梁,使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行。
    庙会不仅是农民物资交易的场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孤寂、单调农村生活的欢乐,也是乡村社会的中枢神经。
    庙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农村民间文化市场需求的反映。
    庙会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分为几类:一类是搭台演戏,短则一天,多者有十余天,甚至一个月,戏种、曲目丰富多样,多具地方特色,河南的马街书会当为此类典型。还有一类是神像出巡(关帝、龙王、玉皇大帝及各类庙寺供奉的诸神)形成的沿街表演等,各种民间会社都组织各类表演队伍,“其间男女纷纷随之,盈街溢巷,万头攒动”,极其壮观。演出巡游队伍,从这村到那村,从城里到乡下,可以连续巡游数天,正如民间的盛大狂欢。
    庙会的出现和红火,正是民众精神文化消费(敬神祈福、消灾避难,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和物质消费(商品交易)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因此,庙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面向大众、老少咸宜、不分贵贱的文化娱乐活动。
    此外,大型庙会是各色人等汇聚之处,商人小贩、算命看相、江湖郎中、赌徒窃贼、唱戏的、耍杂技的、流氓地痞、僧人道士,都穿梭于庙会人群之中,从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民间社会的众生相。
    京城庙会
    过去,北京城内外,一年之中大小庙会数不胜数,尤以春节时为多。
    北京的庙寺很多,据说城内外共有840余座,然而并非所有庙寺都有庙会。1930年时,城区尚存的庙会有20处,郊区有16处。按其庙寺的面积和集会市场面积的统计,以土地庙会为最大,以下的次序为隆福寺、白塔寺和护国寺,因此昔日北京有四大庙会之说。但按热闹程度而论,当推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
    昔日北京的庙会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每逢祭日,庙中的主持人开庙,让信仰佛道的信徒人庙进香。虽然也有娱乐与做买卖的商业活动,但只是附属的。这些庙寺多是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如吕祖阁的庙会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是借佛游春形式的庙会。此种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为次要的活动,参加游乐的人又以妇女为主,昔日阴历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都属于这种形式。
    三是在庙中及庙外街巷设立定期集市进行交易形式的庙会。商业贸易是庙会的中心内容,宗教活动只留遗迹或荡然无存。像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每月都要举行数次的庙会就是这一种。
    四是虽然用庙会之名,而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庙的范围,完全以交易为主,娱乐及宗教活动根本不复存在了,如昔日的花市。它本来是从火神庙会发展而来,但火神庙会早已停止了,于是交易活动便移至庙外的街上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城乡庙会又红火起来。不仅从历史传统中发掘出新形式和新主题,甚至还翻新出花样更多的庙会,强化了文化娱乐性,成为地方以旅游拉动经济、宣传地方特色、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措施。
    不同民族也有各具特色、源于“庙会”的节庆与物资交流大会,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闻名退迩,与汉族传统的庙会同样,成为节庆、娱乐、商贸、信息交流及男女传情、定情的盛会。
    随着近代以来众多华人迁居海外,庙会这种形式也走出国门,成为海外华人怀念故土、祭祀先祖、认同与维系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