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禁忌通常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 随便使用,以保持其神圣性的不被亵渎;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对于这两类情况如果明 知故犯均属于违反禁忌,都会招致惩罚和不幸;相反,如果恪守禁忌一般会得到好运或者幸福。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一般认为,巫术和咒语、禁忌相连,禁忌被认为是原始思维的一种表现和遗存。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源于原始人神秘的社会表象,即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充满神秘气息的社会生活经验。这种思维和现代人的思维性质根本不同,它受互渗率的支配。埃文斯·普理查 德借鉴帕累托的理论,补充纠正了列维-布留尔的观念,他认 为原始思维和现代人的绝大多数思维一样,都是非逻辑的和非理性的,比如我们今天的民主、进步、平等等理念,它们都是信仰与情操的产物,不是试验和推理的产物。基本的情操是恒久的,并不会有太剧烈的变化。 另外,功能学派认为:“文化都是直接和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的,而且是有效的,具有现实的功能。”解释人类学认为“文化就是由人类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文化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对它的分析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即分析解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这两个文化定义都可以应用于对禁忌的分析解释。 基于上述认识,对于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久远存在的文化 现象——“禁忌”,我认为它自身必定包含一些远古信息,所以对之作出如下推测:禁忌最初源于人类保护自身的现实需 要,同时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也在起作用;禁忌产生于人们普遍还处于原始思维水平的时代,所以它不但体现人的原始 思维,也是在其制约下形成的,禁忌自然就带有原始思维的 遗痕;原始思维无论是对外界还是对人类自身以及对二者间关系的认识都有局限,对原始人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解决人现实的生 存困难;人类在这种无所依凭的境况下求生存,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只好对自身在神圣和危险、不洁的事物范围内(人类难以给出合理解释的事物) 的行为方式作出种种限制,禁忌由此产生。若人们对禁忌明知故犯,则会招来不必要的麻 烦或不幸,若严格遵守则能带来好运和幸福,从而实现它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制约、规范作用。禁忌的存在沿袭,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于人们的惰性心理(情操) 来完成。 由此可见,禁忌折射出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禁忌所存在的历史层累过程涉及和反映禁忌本身固有的深刻悖论。禁忌是通过限制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方式以谋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随着人类各方面的进步,这种深刻的内 在矛盾也表现得更为明显,也促使人类不断以各种方式试图打破禁忌,但是人类趋吉避凶的心理(即上文的“情操”,实质上它有惰性) 却恒定不变。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整体生存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这已是个“百无禁忌”的时代,但是反映和寄托人们吉凶心理的禁忌仍然广泛存在,仍然有其现实的功能。这也可以说明,禁忌的层累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它原初所包涵的各种因素的比重不断变化或者消失的过程。今天,禁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象征人类的生存困境,我认为这正是其特定深刻的文化 内涵。 所以,综合前文所分析的内容,如果说民间宝物故事中的宝物幻想主要侧重于体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同的 宝物幻想体现人们对世界不同侧面的认识,那么宝物幻想与 禁忌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类“希冀”与“困境”这一永恒关系 命题的深刻反映。这样,禁忌主题与宝物故事的结合,无疑 丰富、深化和提升了故事的内涵。 禁忌与各类宝物幻想相结合,由此生长出丰富多彩的故事,展现出人类试图以各种方式克服自身生存困境的种种心态和认识,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关系命题不自觉的深度思考。具体的故事因为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这就能使不同的意义得以呈现:有的用禁忌将宝物幻想解构——“希冀”失败破灭,“困境”不可战胜,表现对人的力量的局限性的认识;有的以宝物和人类自身的同时毁灭为代价挑战反抗神秘的禁忌——“希冀”以悲壮的形式在“困境”面前破灭,表现人反抗的失败,显现出深刻的绝望;有的因遵循禁忌而获得宝物——安于“困境”,“希冀”才有可能实现,表现人类安于现况的心态和生存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类故事给我们以无尽的精神启悟。 参考文献(注释请见原文): [1]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克里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 本文原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8卷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