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公仔 谢丽霞和她的“员外嫁妆” “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清末明初珠村举人潘名江的这首《珠村七夕吟》说的就是旧时7月7日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乞巧节。俗话说“粤人重七夕,灯火到天明”,如果你还未曾感受过乞巧摆七娘、拜七娘的盛况,那么一定要来有“中国乞巧第一村”之称的天河区珠村。珠村又名朱紫乡,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是一条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它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最东部,广九铁路与中山大道之间,隶属珠吉街。人说情定珠村,情比金坚,祈求一份好姻缘,是城市男女在西洋情人节中不曾体验的。而珠村的乞巧婆婆、乞巧女儿们,却可用自己的巧手慧心,在古老的祠堂里,纤手弄针线,编织好姻缘,将七月勤乞巧的民俗文化完好保护到今天。 乞巧婆婆宝刀不老纯手工不会失传 珠村的姑娘们通过做手工,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同时也期望获得一份好姻缘。七月勤乞巧的传统习俗之所以可以顽强地保留下来,和村里的乞巧婆婆们是分不开的。 记者在珠村村民、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的带领下,走进珠村以良潘公祠,只见几位高龄乞巧婆婆正在赶制七夕工艺品,有的正低头穿针引线,有的手持剪刀细裁绢花……她们中年纪最大的黄彩余婆婆已经90岁了,裁纸、粘花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含糊。“我们5月就组成了‘七娘会’,每天都来这里做手工。早上8点多来,中午就大家凑钱在祠堂吃饭,回去睡个午觉,下午继续来,干到5点多回去。每天就和‘返工’一样。”黄婆婆还表示,“本来这么老了不想出来了,但是见这么多人在一起这么高兴,就又出来了,我们做做手工,聊聊天,很开心啊。” 关于如此大年纪还做手工的问题,黄婆婆向记者扬了扬手中的蓝色纸衫说:“我们要剪8件衫,其中7件是给七个仙女的,还有一件是牛郎的。我十几岁就开始学做手工,我的女儿现在四五十岁了,也跟着做,但愿意学的年轻人就好少了,我虽然现在年纪大了,做时间长了腰腿脖子都很疼,但是做这个东西主要是自己喜欢,几十年了,还不是图个兴趣……”潘剑明则表示现在小学都有手工课,珠村还有乞巧课呢,老手工手艺并不怕后继无人。 没想到,见过黄婆婆没多久,记者很快就见到了黄婆婆的女儿潘映桃,她正和一群阿姨级别的巧姐在另一家祠堂——元德陈公祠做乞巧工艺品。更巧的是,与她一起的还有《珠村七夕吟》作者潘名江的曾孙女、民国海军司令潘文治将军的侄女潘丽钻。席间,潘映桃还指着一只全身粘着珠片,闪闪发光的“山鸡”公仔告诉记者,这个是“山鸡怀大志,登上枝头变凤凰的意思,而那些麦子花,就要一粒一粒把麦子粘成一朵花的形状,还要粘好几层,3小时才能做十朵,是件很考耐心和眼力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