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珠村:纤手弄针线中国乞巧第一村(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广州视窗 2010年08月10日 夏令 叶永任 杨静 参加讨论

    
    木棉绢花台湾参展 乞巧作品手信必选
    
    百年古榕
    木棉绢花台湾参展乞巧作品手信必选
    由于乞巧婆婆、巧姐们2个多月的辛苦劳动,所以珠村现在几乎所有祠堂内都已是“硕果累累”。记者在以良潘公祠看到,大堂中央已经有了一台“摆七娘”,摆放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有芝麻梅花香、腊梅花、珠片瓜果、彩纸珠村大牌坊、七夕公仔……其中,有一套公仔似乎在“嫁娶”,有的人吹唢呐,有的人抬花轿。“这是‘员外嫁女’,你看,这有嫁妆,有媒婆,还有子孙桶(马桶)呢。”它的作者70岁的谢丽霞婆婆告诉记者。
    同样,珠村也选派多件作品寄往台南市参加台南七夕节展览。其中一件出自几位80岁高龄婆婆的作品——木棉绢花,作为广州市的城市符号之一送到台南展览,具有特别意义。“自从我们做的‘红棉花’被选送去了台南,我就越做越起劲儿了。”参与做花的78岁陈宝好婆婆说。据了解,这也是珠村的“广州乞巧文化节”首次实现乞巧作品的互动交流。别以为这些参展摆放的乞巧作品只能看,不能买。只要你到珠村看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和乞巧婆婆还有巧姐们商量购买。乞巧工艺品都不贵,还可以讨价还价,当做手信再适合不过了。每年的乞巧节上公开兜售的乞巧作品,价格也相当合适,一个乞巧公仔不过几十块钱。
    “这些乞巧公仔、芝麻花、纸牌坊,凝聚的不仅仅是巧姐们的心血,更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结晶。其实广东很多地方都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但是文革后都被禁止了。1998年,我们村敢为人先,率先恢复了七夕风俗,并敢于向大家展示,所以现在影响也最为广泛。”广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珠村村民潘剑明骄傲地说。
    村环水水环村  古榕祈愿500年
    走过珠村嘉庆年间的麻石路,会看到一座座古老的祠堂,一颗颗百年古榕,原来乞巧婆婆们生活的地方压根就贴着一个古字。古习俗古建筑古村落,古旧的一切都在这个自然的“城中村”天然地存活。
    “这颗榕树有着500年的历史,是村里的祈愿树。深涌原来都是鱼虾成群的,我小时候还常在里面游泳,现在主要是端午扒龙舟 ……”一边向我们介绍珠村风物,潘剑明一边回味着自己的童年时光。据他介绍,珠村现在有祠堂33间,最早的建于明代,大多建于清代,珠村历代都很重视教育,文华大街上不到100米的距离,就有4间私塾呢。
    珠村是一个村环水,水环村的典型代表,村内到处可见河涌和水塘。围绕着池塘的,是祠堂、庙宇和古树。在潘剑明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赫赫有名的珠村大祠堂、水浸社和三间铺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