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分别得到了什么 当代民族民间文化在自我重构时,必须担当起发展经济、复兴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双重重任。而要实现这样的双重任务,就须在运转中使各种参与力量达到平衡。笔者发现目前花街节文化表征中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双赢”。 有学者在观察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的关系时,认为它们之间“最理想的结果应该是‘三赢’:政治资本实现政治利益最大化,经济资本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文化资本实现文化利益的最大化,三者都不应该越位。三种资本的利益重要性序列应该是和谐而互补的……只有在这种利益格局下,旅游场域才可能实现健康、有序的持续性发展”。实际上,在花街节文化表征中的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都是由政府把握,这使得三种力量实现和谐的可能变得相对简单些了。 具体来说,这种和谐在政府方面可以通过每次花街节活动方案的指导思想以及实施效果看出;在民众方面则可以通过笔者在调查中看到的景象进行论证。 《南碱傣族文化生态村2005年花街节活动方案》揭示了政府举办花街节的主要目的:“通过举办花街节,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把花腰傣打造成最具特色和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并使之成为支柱产业,以此拉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样,在漠沙镇以及戛洒镇的花街节活动方案中,也都体现了类似目的:繁荣和保护文化,利用文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进步。 国家在民族地区要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单靠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所以,在“文化热”的今天,依靠少数民族文化带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事实证明,这些活动方案在实施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过开展以花街节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动,花腰傣聚居地的漠沙、戛洒、腰街,逐渐成为新平县少数几个富足乡镇,特别是号称“新平小香港”的戛洒更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2006年,戛洒实现现价国内生产总值5573.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55.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32.3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327.5%;第三产业增加值31.4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29.1万元,增113.3%。农民人均纯收入1929元,增3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20万元,增16.8倍。 对于花腰傣民众来说,通过花街节旅游活动的开展,他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了国家的认同、外界的喜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花腰傣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从而调动起了他们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情。由于政府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征用本身就是国家对少数族群的认同和关注,而通过直接参与节日活动可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这构成了民众参与活动的强大动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节日带动,一股保护和发展花腰傣民族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新平三个花腰傣乡镇以前只有腰街南碱有一个花腰傣民族文化传习馆,但到2008年春节,漠沙在大沐浴村、戛洒在大槟榔园都设置了花腰傣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同时,花腰傣人还在新平县城中心地带成立了花腰傣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此外,不可小视的是花街节始终是新平县发展旅游经济的龙头和排头兵。由于具有特色文化资源,再加上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平县政府还在三个花腰傣聚居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为了提高花腰傣民众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了缓解花街节期间游客的住宿难问题,2008年春节漠沙镇政府出资买了一批棉被免费分发给民众,鼓励他们开办集住宿、饮食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家乐,这既解决了游客在花街节旅游中的住宿难问题,也提高了花腰傣民众参与花街节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多种力量共同交织、作用下所建构的花街节节庆活动,一方面展示了花腰傣自身的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花腰傣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获得了对花腰傣文化的新认识,使得这一种边缘群体文化得到了重新肯定和积极评价,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复兴和再造,也凸显出在多重权力共谋与互动下旅游经济嵌合于传统民族节庆的当下状况与必然性。当然,最为直接的是各种力量在花街节文化表征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比如:在花街节文化表征的背后,政府实现了振兴地方经济的目的,民众享受到了文化权利带给他们的好处,游客则感受到了异文化带给他们的震撼,而媒体也找到了打动读者眼球的题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