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抢救扎巴艺人的意义 1、扎巴的贡献 在1979-1986的8年中,共抢救扎巴说唱26部(包括小宗),目前已出版17本,其中包括他独特的说唱章节,为保护藏族民间文化格萨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⑻。 在众多格萨尔说唱艺人中,扎巴德高望众,被视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杰出代表。他高大的身躯以及他那宽阔的胸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抢救格萨尔的工作中,他身兼多个第一: 第一个被发现的藏族优秀艺人,被称为国宝,后被学者称为中国的“荷马”; 第一位被请进西藏最高学府专门从事录音史诗的艺人; 第一次在国际学术舞台被世人认识:在1985年2月28日在芬兰召开的纪念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出版150周年的大会上,我国学者播放了扎巴的史诗说唱录像,第一次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了扎巴,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⑼。 第一位获得政治荣誉的艺人:1981年被选为自治区政协委员、同年当选自治区文联委员; 第一位获得自治区领导为其祝寿的艺人:1984年8月,在拉萨举办格萨尔艺人会演期间,正值扎巴79岁高龄,由自治区格萨尔领导小组及西藏文联为他举办祝寿大会,并颁发奖状与奖金。 第一位被追认为格萨尔杰出说唱家的藏族艺人:1991年11月2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联民间文艺研究会即四部委追授扎巴为“格萨尔杰出说唱家”。 第一位在祖国首都北京为其召开纪念大会的艺人;1987年11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逝世一周年纪念会”⑽。 上述多个第一,显示了扎巴在格萨尔抢救工作中作为说唱艺人所具有的重要性与代表性。 扎巴,一个旧时代的乞讨者,改革开放后不仅安居拉萨,而且成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参与国是,他由衷地感谢国家给予的荣誉和地位。他曾经说:在旧社会我是个穷要饭的,今天当了国家的主人,过去没有吃过的,今天吃上了;过去没有穿过的,今天穿上了;过去没有住过的,今天住上了,我要更加努力地说唱格萨尔,来报答这份恩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积极配合抢救小组开展录音、整理工作。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女儿白玛说:我已经80岁了,照我的寿数,阳寿已尽,并且已经又过了4年,我要抓紧时间争取多说一些。为此,他不顾多病的身体,每日争分夺秒地说唱录音,甚至在生病住院期间也没有停止说唱。由于十余年没有说唱,加之身患疾病,要一部一部地唱出来,实非易事。尽管他一直说自己是托梦神授得到的故事,毕竟多年不唱有些生疏了。为了说好每一部、每个情节、每个人物,他茶思饭想,以至在梦呓中也在说唱。女儿白玛经常听到父亲在睡梦中时而说唱,时而与人对话,有时一声“啦嗦”过后,又唱了起来。可见说唱格萨尔已成为老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诗与他已经融为一体,难解难分。扎巴老人认为自己是格萨尔大王的神狗拉达江贵的转世,又与格萨尔的坐骑曾经误伤的一只青蛙有着某种因缘关系,因为格萨尔王曾为这只青蛙祈祷,愿这只青蛙转世成为一个说唱艺人。为此,他将弘扬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老人忘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每当工作人员在记录整理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去请教老人时,扎巴老人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尽量解决笔录及整理中出现的每一个疑点。一般的格萨尔艺人,当你问到史诗的具体细节时,往往说不出来,需要唱到那里才知道。但扎巴老人却对格萨尔了如指掌。他总是有问必答。对于史诗中难懂的词汇,他都能一一予以解释。对于青海出版的《霍岭大战》,由于是许多学者一起整理的,与口头说唱存在差异,工作人员曾读《霍岭大战》给他听,他就会指出哪个关键部位缺少什么情节、内容。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更加抓紧时间录音,忘我的工作。每次从医院看病返回后,便会立即坐在卡垫上开始说唱。1986年11月3日,扎巴象以往一样坐在那里说唱,一会儿,他对工作人员扎西旺堆说:我累了,休息一会吧。扎西旺堆离开了房间,让老人休息。然而扎巴老人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他就坐在自己每天说唱格萨尔的那块卡垫上离开了人世。扎巴老人留下了近千小时的说唱录音,计26部,虽然没有完成全部说唱,但老人可谓鞠躬尽瘁了。 作为一位杰出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从不高傲自居、蔑视同行。年轻的女艺人玉梅是一个从藏北牧区来的姑娘,当她来到拉萨后,老人多次听过她的说唱,他把玉梅当作自己的晚辈,倍加关怀、爱护和鼓励,有时还在一起说唱。他总是诚恳地对待周围的人,使身边的人感到一个慈祥长者的温暖。对于笔者,他更是给予了太多的关爱和帮助,对于我的多次提问与请教,他总是耐心的解释作答。这位藏族长者对我的厚爱使我终生难忘⑾。 如今,扎巴说唱的格萨尔录音及出版的扎巴本,作为藏族格萨尔口头传统的优秀代表,被保存下来,供后人欣赏、研究,成为格萨尔学领域最可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的出版及传承又使扎巴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他的慈祥、宽厚与豁达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为了在短时间内,比较集中地抢救艺人的说唱,把艺人请进大学,扎巴是第一例,这在全国史诗流传地区引起反响。此后,西藏、青海等地的学术机构也都纷纷效仿这一做法,相继把艺人请进城,进入学术单位,进行专门的抢救录音⑿,尽管在后来的工作反思中这种做法受到质疑。但对于年老的艺人而言,这一做法使人们抢得了时间,保存了艺人大脑中即将逝去的珍贵的史诗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