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神话学也许是最保守的一门学问——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在世界神话学史上,学者们对神话的研究也大多依赖古文献记录或者结合了考古学资料来进行,因此,古代典籍神话一直是神话学的核心。我提出的“神话主义”概念,力图探究的则是神话传统在当代社会中被挪用(appropriation)和重述(retelling)的情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使学者探究的目光从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扩展到在各种新的语境中被展示(display)和重述的神话——它们正在我们身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并把该现象自觉地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之中并从理论上加以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神话学这门学问注入新的活力。最“保守”的学问也可以最时尚。 三、“神话主义”概念的运用 迄今为止,笔者已连续发表两篇论文,结合中国遗产旅游以及电子媒介的个案,对神话主义的意涵、表现以及特点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前引《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一文,力图展示神话主义在遗产旅游语境中的表现。该文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为个案,以导游词底本以及导游个体的叙事表演为中心,分析了神话主义在该语境中的四个特点: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有机融合;叙事表演以情境和游客为中心;神话更为系统化;神话的地方化更加突显。论文认为导游的叙事表演依然富有光晕;神话主义属于神话的“第二次生命”,研究者应将神话的整个生命过程(life process)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该文后来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14年8月,我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上组织了一个“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专栏。主持这组专栏的初衷,主要即是有感于在世界神话学领域里,长期盛行着这样一些观念和方法:第一、认为神话的产生和生存状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背道而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神话必将成为明日黄花;第二、神话研究主要倚赖古代文献记录而进行,虽然间或也有学者关注到在原住民或者乡野间流传的口承神话;第三、神话研究的总体取向是“向后看”,探讨古代神话的流传演变规律与神祇原初形貌是神话学的主要成果。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社会事实却是:新兴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促成神话的消亡,反而造成了神话的复兴和神话主义的广泛流行,尤其是青年人越来越依赖电子媒介来了解神话传统。面对这些新涌现的社会现象,神话学显然应该加强建设,直面身边生动鲜活的社会事实,促使神话学在“向后看”的同时也能“朝当下看”。正因如此,我组织了这组专栏,力图对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呈现的各种神话主义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其中拙文《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对中国神话在电子媒介中呈现的主要形式、文本类型、生产特点以及艺术魅力等,进行了总体上的梳理和归纳。该文以中国神话为考察对象,分析了神话主义在当代电子媒介中的三种主要承载形式——动画片、真人版影视剧和电子游戏,并将神话主义的文本类型划分为三类:援引传统的文本、融汇传统的文本与重铸传统的文本。论文指出:神话主义不仅是技术发展、媒介变迁的产物,作为当代大众媒介制造和传播的对象,它的生产与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神话主义富有特殊的艺术光晕,是神话传统整体的一部分,应在神话完整的生命史过程中,对之加以考察和研究。同一专栏中祝鹏程的论文《“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讨论了因特网中“神话段子”的生产基础,分析了网民改编神话的策略,总结了互联网对神话传统的影响;包媛媛的文章《中国神话在电子游戏中的运用与表现——以国产单机PRG游戏<古剑奇谭:琴心剑魄今何在>为例》,梳理了电子游戏对中国神话故事及元素的呈现和利用特征,探讨了神话在电子游戏这一新兴电子媒介中的功能转换和意义再生。我们希望这组专栏能促进神话学界对于“神话主义”的更多讨论,而且也能从一个特定视角裨益于民俗学、媒介学和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专栏发表后,也引起了学界的一定关注:2014年第5期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对拙文和祝鹏程的论文进行了大篇幅地选摘。 除这些成果外,青年民俗学者王志清曾撰文呼应我提出的神话主义概念,他以蒲剧《农祖后稷》为研究对象,探讨戏剧表演情境中的“神话主义”,发现表演情境中的神话主义呈现出“移位的神话母题”与“凸显的地域名称”两个特质;前者在当代电子媒介中比较突出,后者在遗产旅游情境中得到强调,二者在蒲剧的表演情境中形成有机整体,建构了神话主义在戏剧领域的艺术光晕。[28]我所指导的研究生陈汝静曾运用这个概念,探讨了中国当代影视媒介中的神话主义,比较详细梳理了电影和电视媒介中神话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当下神话主义生产的四种动机:民族主义、在地化、艺术性与商业化,论文还对年轻人接纳影视媒介中的神话主义的程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另一位研究生杨泽经正运用这一概念,研究湖南泸溪地区的旅游景点里苗族导游所讲述的盘瓠神话。 当然,神话主义概念无疑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有待未来的大力深化和拓展,许多相关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究,比如,神话主义形态中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的相互关系到底怎样?口语、文字、电子媒介以及互联网技术等不同的媒介形式生产神话主义文本的过程怎样?其结果又有何联系与区别?从神话主义不断再生产的复杂图景中可以洞察出哪些神话生命力传承的规律?……这是一块新的、富于蓬勃生机和时代气息的学术领地,期待有更多的人来此耕耘、播种和收获。 (原刊于《长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