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近年来,关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否应被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少人对七夕是否放假并不在意,接近半数的人(47.66%)认为,七夕节没有必要放假。 在冯骥才看来,是否放假并非关键所在。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中国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中断太久了,它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一代接受与认同。并且,支持情人节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如今的中国,圣诞节和情人节都不放假,但这两个节日却在不断升温和发热,就是因为市场需要它。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超过74%的人认为,七夕节应该予以保护,也有24.19%的人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只有4.34%的人认为“没必要”。民俗学家表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正在被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担忧与乐观并存 对于遏制七夕节复兴的因素,“西方情人节侵袭”(42.26%)被认为是最大拦路虎;“一夜情泛滥”(18.16%)也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离婚增加”“情人横行”,也各自占到约15%;另外,选择“闪婚”的人也占一定比例。 而关于如何复兴七夕,28.23%的人选择了“国家重视”, 22.57%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情侣认同”,其中选择 “行业推动”和“商家支持”的各占17%,分别有3.91%和6.06%左右的人将选票投给“牛郎织女故乡开发”以及“相应出版物”。不难看出,七夕节的振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对于七夕节能否取代情人节,大部分人持乐观态度。47.62%的人认为七夕节“有可能超越情人节”,19.68%的被调查者认为“肯定会超过”,只有32%左右的人认为“不能超越”。对此,中国民协副主席郑一民表示,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正在被唤醒。 冯骥才认为,尽管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但“洋节日”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我们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冯骥才说。他认为,除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外,首先要将七夕等传统节日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并熟记,另外,市场上也可以出售一些相关物品来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 郑一民对此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七夕应该有用以传承的“吉祥物”。郑一民介绍,“摩诃罗”是代表七夕的最古老的“吉祥物”,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力促“摩诃罗”的“再生”,或许能让人们重新找回文化归属感。 注:数据截至8月31日17: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