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曹娥形象及其信仰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以“礼”而言,在官方作为历史人物的孝行教化,用以规范德行;以“俗”而言在民间,作为水神(江神、潮神)信仰的功能强化,用以祈福免灾。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从出现伊始这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为影响的,互动结果也不是彼此消长的而是多元展开的。以曹娥信仰为例对礼俗互动进行探讨,主要考察曹娥信仰内涵发生置换的逻辑是多元形象(水神、孝女、N种融合体)并存状态的形成,说明礼俗互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只是从上下关系来考虑,而是互为平行交织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进而生发多元性,各自都发挥作用维持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民间信仰;内涵置换逻辑;礼俗互动;水神;曹娥 作者简介:陈志勤,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200444)。 “礼”和“俗”的关系,就像一直以来困惑我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一样,要想彼此泾渭分明可能有点徒劳,但也不失为曾经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种方法,到了多元化时代的今天,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度可能是较为明智的,因为即使放弃泾渭分明的分析方法,两者彼此间的互动形态也是N种的,这也是探讨“礼俗互动”的意义所在。 但因为官方与民间关系的交织影响,我们常常混淆两者立场而顾此失彼,或者低估两者力量而自欺欺人。具体以曹娥形象及其信仰来说,虽然因为民众生活的变化,曹娥作为水神的信仰除了历史文献的厚重之外,在生活实际中似乎已经渐渐稀薄化,又因为主流文化的导向,曹娥作为孝女的形象常常会被各时代所重构,在社会表现中似乎越来越被强化。但如果以整体而深化地看待问题,这种表面状态,只不过是时而以水神为侧重点时而以孝女为侧重点。实际上因为官方和民间、礼和俗的互动,不仅没有导致孝女形象和水神形象的彼此消长,反而可以看到有N种第三类情形的出现:或者是复合神格的地方神、或者是古今延续的孝女······亦或是多元复杂的混合体或融合体。而关于“礼俗互动”的研究,毋庸置疑“互动”是其关键的问题,目的并不是要去分清彼此(孝女和水神、礼和俗),也不是以说明“互动”为结论,而是以“互动”作为当然的前提展开论述,在梳理互动过程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现在所呈现的状态,以此来认识和理解现今的社会。 本文主要以浙江上虞曹娥庙及其信仰为事例,在考察主要表现为“水神”曹娥的民间形象和主要表现为“孝女”曹娥的官方形象的基础上,探讨在历史时期以及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内涵置换的逻辑,并由此探讨礼俗互动与民众信仰生活构建的关系。通过描述曹娥两种形象“互动”的过程,说明当下社会现实中曹娥形象的多元化存在状态, 一、 曹娥故事、曹娥庙和曹娥庙会 曹娥(公元130-143年),据传是东汉上虞人,曹娥故事的基本情节如下:东汉汉安2年(143年),为寻找祭祀伍君溺水的父亲曹盱,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十余天,投江而亡,五日后,抱父尸浮出水面,后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上虞知县度尚奏请朝廷表曹娥为孝女,并立庙树碑。[1]曹娥庙,有“江南第一庙”之称,位于浙江上虞曹娥街道孝女庙村,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对浙江第三条大河曹娥江而建,庙前的一段江面甚为宽阔,更衬托了曹娥庙的气势。一般认为曹娥庙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至今年代久远其变迁已很难考证,可考的是曾经在1929年因火灾被烧毁并于1936年重建,现在的样子和规模就是基于1936年的重建。之后因为时代和政治的原因多有毁损,一直到1984年、1987年,由政府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先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娥庙会始于何时已经很难考据,一般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五到二十二(当地传为曹娥投江日)期间举行,最后一次传统庙会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举行的,据说当时的庙会盛况在周围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庙会期间每天大约有四、五千人,最多达万人以上。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庙会才得以恢复,但已经是今非昔比了。《绍兴市志》收录了1930年“曹娥娘娘出巡时迎神赛会队伍序列”图,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和回忆所再现,其规模之宏大声势之浩大可见一斑。[2]而《点石斋画报》中的“虔祀曹娥图”则呈现的是村落江边的祭祀场景,但是否是实录不得而知。 关于过去庙会的情形,虽然通过调查、记录、研究也有很多资料可查,但具体细节已经难以说得清楚了。根据对当地人的访谈,其实参与者并不是以当地村民为主,附近的绍兴、余姚、宁波、上海等外来信仰者反而居多,这与曹娥的水神形象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沪宁铁路未通的时代,余姚、宁波和上海之间往返必经曹娥江,当时的曹娥江受钱塘江潮汐影响水患频繁。除了靠曹娥江为生的江边人以外,经常出门坐船渡江的商人们也信仰曹娥神,以求保佑水路平安。当地村民还有在庙内通宵念经的习俗,多是妇女,但有意思的是,她们念的都是佛经,什么时候开始不得而知。而从她们讲述曹娥故事的语气中可以感觉到对孝女曹娥的敬仰,从她们烧香念经祈愿的目的中又感觉到对神灵曹娥的期盼。 对于这些信仰者来讲,是否孝女、是否水神、是否道教、是否佛教都显得并不重要,因为信仰产生于民众实际的生存需求,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社会人文发生变革的时候,信仰者的诉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同生活多样化那样,祈愿目的也是多样化的,如:为了健康、升学、求子、发财、平安、婚姻等等。现在,因为交通工具发达,曹娥信仰和水路交通的关系就有点断裂了,但因为习惯成自然,习俗已经形成,庙会期间还是会有很多以前因为水路关系的外地参拜者,只是诉求内涵变得多元化了。 以上所呈现的资料可能不是很充分,但从围绕曹娥故事及其信仰的前世今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似乎作为孝女的曹娥最早是由官方为之张扬的,而民间在生活需要的时候祭祀的是作为水神的曹娥,随着时代的推进,又反映出糢糊的状态,甚至人们希望曹娥是多能的。虽然不能说事实上,在下文中仅仅从历史资料进行推测,可能并非是如此泾渭分明的:官方张扬曹娥孝女的一面,民间张扬曹娥水神的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