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范长风]与女神共居的乡村领袖——甘肃洮岷地区青苗会会首与组织行为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开放时代 2010年第8期 范长风 参加讨论

    (二)苹果的味道与羊头的交换
    笔者自2003年始在西边的甘南州临潭县做过4年的田野调查,研究了当地18个“青苗会”。组织与仪式并不独立存在,没有信仰仪式则无庙宇,亦没有组织,有乡村组织的地方多有庙宇,村庙、大庙、中心庙与青苗会的小会、大会、总会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在那些跨村落、跨族群的社会中,文化仪式对乡村领袖的权威和社会组织的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化仪式是地域组织的孵化器。{12}毫无疑问,信仰和仪式以神权、习俗惯制和神判的形式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的行为选择和思维模式,问题是信仰仪式是否成为限制乡村领袖和乡村组织能动性的结构制约力量呢?或者说乡村领袖有没有超越仪式的行为选择能力和乡村控制权呢?甘南州临潭县有规模更大的青苗会组织网络,覆盖了汉、藏、回、土十几万人口。刘顺川青苗会一年一度的权力交接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以“神判”的方式进行。在龙神庙里即将卸任的刘会长与他的班子、仪式专家形成了神圣的选举场景。净手、焚香后,刘会长从龙神的黄袍中取出“神卦”(珓杯)交给“马角”(法师),向龙神大声喊出候选名单中的一个人,锣声响起,马角掷卦于地,可能出现三个结果:一是两片皆朝下为落选;二是两片朝上不算数,重来;三是一上一下,大吉。此所谓传统社会组织的“人选神定”制度。人选既定,刘会长从神案上取一苹果径直来到选定的会长家门口说:
    叫了五六个人都没打上卦,佛爷单单看上你了,这是神给你的果子。{13}
    “咣咣”锣声一响,这人双手接过苹果成为新会首,从此便搬进神庙一面陪侍龙神,一面坐庙“办公”。当地人说这是“官凭的印玺,神凭的卦”。
    其实民间选举和乡村干部选举都一样。只不过村长、乡长的候选名单一旦公布,等于提醒竞争者去送礼、拉关系,而青苗会会长选举则不会出现贿选的情况,他要承担责任,不是捞取好处。{14}
    神案上的苹果不为满足口腹之欲,也非互惠交换中的礼物,龙神将权力象征性地凝结其上而包含权力的味道。当选者看到的不是水果而是水果的隐喻;也不是互惠的礼物,若是礼物他只要回赠便清偿债务。它的行走路线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其中包含着龙神的意志。传统社会组织的权力运作、行动选择,常常是人们通过神权投射于物的象征形式而起作用的。
    整个湫神信仰最具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的场景便是两位老爷交换羊头并相互跪拜。新老爷在锣客、伞客、陪官、老友、司仪和会长的簇拥下,前往湫池{15}取水。二位娘娘乘八抬大轿紧随其后,沿途村庄敬香煨桑以表敬意。人们敬献给娘娘的供品中有一特殊的食物——糌粑——藏族人的主食,这意味着其中一位女神出自藏家。取水地娘娘池,前有开满鲜花的草地,后有郁郁葱葱的松林,这里是水之源,是湫神娘娘真正的住所,庙宇仅是接受香火之地。落轿后娘娘坐北朝南注视取水过程。水对于农人和湫神来说皆有重要价值,水既是湫神显圣的媒介、能量,又是施予众生的福利,所以引来十里八乡万众注目。取水地点选择在合龙口处,此处坡地上铺了新毡,二位老爷面朝下坐好,二位仪式专家在两棵柳树下分别为自己的联村取水,具体过程非常神秘和庄重,从不外泄。取毕,富有意味的场景出现了:二位老爷交换各自的羊头祭献给娘娘,上三会的大老爷及会首与二老爷一方相向而跪,然后交换位置再叩。之后将水瓶系于衣袍率众回庙。
    一个联村领袖与另一个联村领袖交换羊头献祭神灵,这是信仰一体化的象征,就是说一个联村集团与另一联村集团达成共识,彼此认同对方的神灵,至此二位娘娘成为整个沟域社会共享的神灵。共同崇拜不仅仅是表达村落情谊的文化表演,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协同行动,如水利设施的分担和水资源的分配,因为当地人相信有共同信仰的人是可以合作的人。双方相互跪拜是村落集团之间确认合作关系的象征,表明延川社会从信仰一体化的努力变为组织一体化的成果,从仪式合作转变为组织行为。
    四、从集体行动看乡村领袖的能动性
    仪式不是故事的全部,单一现象只有通过与其他现象进行内部联系才能获得完整理解。神案上的苹果,仪式上的羊头祭品虽然以象征和隐喻的形式出现,但其意义超越仪式之外,故仪式本身即行动,如果将行动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即可指涉实质行动。如果没有长期的观察,局外人很难将仪式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他可能只见乡村领袖唯神灵是听,不见他除仪式之外有所作为。我想此乃缺乏人类学整体观所造成的仪式空间与生活世界的分裂。为了考察乡村领袖的能动性,我将使用2006年临潭县的调查资料来说明问题。
    (一)搬场与修桥补路
    搬场是传统时期甘南农村常见的帮工形式,即整合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运输工具共同收割、搬运的互助行为。在临潭县上西路五六个村庄,联村青苗会的首领召集各村会首,相互通报各村的收成、路桥状况、田地分布、劳力数量,先组织村民修桥补路,然后按照庄稼从南到北渐次成熟的次序,联村青苗会宣布某日某村搬场。是日联村内的乡民根据与该村的情谊和交往选择某个家庭前来帮工。他们赶上牛车,带着工具,其中有这家的亲戚、熟人,也有作为朋友的藏族、回族村民,他们接受招待但不计任何报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