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第10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817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9-911页。 ③[日]阙名:《论欧洲现情》,《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6辑,第751册,第1287页。 ④[德]伯伦知理著《国家论》卷3,见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清议报》,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影印版,第25册,总第1645页。 ⑤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翻译过程的考证,详见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郑匡明:《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⑥随举一例,比如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清议报》上所载《域多利埠倡祀孔子启》一文,文中批判崇祀鬼神,“于是自由平等与进化日新之义不明,人心乃萎弱,国势乃凌迟,无特立不羁之气,有犬马奴隶之质。”(见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清议报》,第21册,总第1338-1340页。)文中对巫觋杂神信仰的批判已经充满了近代色彩,比如对自由、平等、进化以及民族主义的观照,但所使有的词汇仍然沿用传统的“淫祠”、“陋俗”等语。 ⑦关于近代中国的日译新名词研究,主要有下列论著: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王汎森:《“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中国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8月);马怀荣:《近代文化引进与汉语表述系统的更新》(《东方论坛》,1994年第3期),等等。 ⑧《社会教育》,见《游学译编》1903年,第11册,“教育”类,第5-6页。 ⑨比如,1904年9月11日《安徽俗话报》第11期上卓呆的《续无鬼论演义》一文,该文不仅使用了“迷信”一词,且分析了迷信的发生逻辑;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概念;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转载《中外日报》的《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一文,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看作国家贫弱的根源。诸如此类,不一而举。 ⑩富士川游著,咀雪译:《论信仰》,见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新民丛报》第24号,第69-72页。 (11)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原载1902年2月22日《新民丛报》第2号,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6-97页。 (12)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13)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一日《新民丛报》第3号,第45页。 (14)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49页。 (15)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16)《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原载1902年10月31日《新民丛报》第19号,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17)《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第142页。 (18)《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原载1902年12月30日《新民丛报》第23号,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145页。 (19)(20)(21)(23)《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第138-139页,第139页,第143页,第142页。 (22)梁启超著,黄坤评注:《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24)见《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社说”类,第89页。 (25)《中国宗教流弊论》,《东方杂志》光绪三十三年第2期,“宗教”类,第1-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27)陈榥:《续无鬼论》,原载《浙江潮》第2、3期(1903年),见王友三编《中国无神论史资料选编(近代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2-233页。 (28)中国之新民:《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见光绪二十八年元月一日《新民丛报》第1号,第70页。 (29)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30)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第96-97页。 (31)《新尔雅·释政》,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4辑,第434册,第6页。 (32)(33)《革天》,《国民日日报汇编》第1集。 (34)《中国宗教流弊论》,《东方杂志》光绪三十三年第2期,“宗教”类,第2-3页。 (35)《社会进化论》卷一,见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清议报》第7册,总第4524-4525页。 (36)《中国宗教流弊论》,《广益丛报》第130号。 (37)卢利亚:《神经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38)三爱:《敬菩萨》,见《安徽俗话报》第7期“恶俗篇”,1904年7月14日。 (39)《论革除迷信鬼神之法》,见《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社说”类,第87-88页。 (40)[英]伯克著、姚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1)比如,梁启超《新民说》中曾有“夫迷信于宗教而为之奴隶”之语,这里“迷信”并非意指信仰,而是指向对于宗仰的盲目的、不假思索的信任;吴稚晖在《书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后》一文中有语:“口读中国书,头挈鞑子尾,二百六十余年之八股,其成效可睹矣。尚迷信此物定能爱国耶?”此处“迷信”一词甚至与宗教、信仰等全无关系,而是指为一种偏离正统的思维习惯。(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3,第477页。);徐珂所编《清稗类钞》中有“明代迷信八股,迷信科举,至亡国时而尤盛”之语。(徐珂编纂《清稗类钞》,讼狱类,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2-983页。) (42)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学术经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02页。 (43)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作者简介】沈洁,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00872 (原文刊于《史林》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