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研究笔谈(萧放 主持) 近两年来,传统节日引起了举国上下从官方到民间的普遍关注。在该不该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如何保护传统节日的一场大讨论中,官方应不应该进行干预成了争论的焦点。面对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式微,有的力主官方应该采取给传统节日以法定假期的形式介入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有的则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本来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当社会转型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时,它们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衰微是自然的;更何况节日习俗是民众自发形成和自主传承的,官方不应给予干预也干预不了。笔者则坚持认为在当下语境中,保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必要,而官方干预则是保护传统节日的必须,至于干预的形式却未必仅限于将某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一种。所以坚持这样的观点,基于如下几点: 首先,传统节日虽然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但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传统节日仍然具有价值,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 世界距离“大同”还非常遥远,甚至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霸权与反霸权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语境下,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取得理想的发展,其民族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极其重要的前提。 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其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定民俗活动的非常时日,总是与过去的某些事件或某个人物相关,因而是唤醒和传承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时间段落。 我国传统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汉代初步形成。自汉代以迄清朝两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到立春、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清明、浴佛、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春秋社日、腊日、冬至等这些重要的节日来临,从官方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日庆典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采而又独具特色的诸多活动、附着于节日的传说,以及物质的、行为的、情感的记忆符号,周期性地共同重温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复述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正是包括这种集体记忆在内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全部集体记忆形成了坚定不移的民族认同感和持久不衰的向心力、凝聚力。也正是这种力量使我们的国家一次次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和平,使我们的民族一次次从艰难困苦中崛起。 而当下我们对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需要丝毫没有减少,传统节日的独特价值也就没有消失。经过一两千年的积淀,传统节日早已超越了地方性超越了它生发的传统农业社会而成为民族的象征、集体记忆的载体,每个传统节日以其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一年一次的频率周而复始地强化着俗民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认同。它们以其自身的历史以及对历史的回忆叙述着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从而将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构建成不曾断裂的连续体。具有独特品格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嵌入民族国家的缔造和建设之中,而且完全可以嵌入现代人的生活,个人身心状态会在过节中得到调整,人际关系会在过节中得到调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