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较为系统地评介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罗海姆与卡迪纳等人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的批判,梳理俄狄浦斯情结研究的诸多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进行简短的评价。论文认为,文学批评运用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时,过于偏重精神分析的方法,而没有充分运用人类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俗学等其他方法研究俄狄浦斯神话所取得的成果,束缚了批评的视野。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家庭情结 弗洛伊德 文学批评 说到俄狄浦斯及俄狄浦斯情结,有一系列与之紧密相关的词汇出现,如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有些词汇几乎等同于俄狄浦斯情结而被广泛使用,如乱伦、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禁忌等。本文通过对自弗洛伊德以来的俄狄浦斯研究进行回溯,梳理其研究的历史、方法与成果,对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及相关研究中不大为人注意的内容加以评介和批判,并对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批评中出现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进行综述,尝试探索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某种互动关系。 一 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 古希腊的传奇英雄俄狄浦斯的故事,因为悲剧艺术家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而成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弗洛伊德则将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推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如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心理学、文学还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都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俄狄浦斯情结也成为了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 弗氏认为,俄狄浦斯的故事反映了每个孩子自己的无意识愿望:“弑父娶母”或者是“弑母嫁父”,即每个孩子都对异性的父亲或者母亲怀有一种特殊的柔情,并对同性的母亲或者父亲有敌意,希望自己能取代他们的位置成为父亲或者母亲的妻子或丈夫,这种感情的普遍存在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喜爱俄狄浦斯神话的深层原因[1]。弗洛伊德相信,俄狄浦斯情结普遍存在,且对人类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他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阐发了这一观点: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由两个规则:禁止乱伦(外婚制)与弑父(图腾禁忌)决定。人类的动物祖先有寻找性快感和发泄其侵略性的冲动,他们的性关系混杂,雄性通过暴力来独占雌性,而有效地控制这种恣意的冲动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关键一步,因此确定了以上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的确定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家庭和社群,但这两个禁忌却不能根除人们的原始冲动。因此,家庭成员间存在大量的矛盾情感,如孩子对父亲的崇敬,防范,嫉妒,失望等混合情感,或者笔者们对笔者们所爱的人的死亡所具有的复杂情感。对家庭成员的矛盾情感常常不能公开表达,民间故事则是间接地表达他们愿望的常见舞台[2]。后来,荣格引入术语“厄勒克特拉情结”来标志女孩子对父亲的性吸引和随之发生的与母亲的竞争。但弗洛伊德反对以之为名来指称这种感情,而更愿意代之以“女性俄狄浦斯情结”。 弗氏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观点拓展到了理论高度,因为他看到“全部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事实上包括一切核心家庭引起性欲和侵略性情感的所有可能性。而长期以来,各界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恋母情结”上,该情结反映了俄狄浦斯神话中的主要情节:“弑父娶母”,而弗氏对“恋父情结”(即荣格谓之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和家庭其他成员间的矛盾情感的相关论述却没有得到重视和阐释。事实上,弗氏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研究,除了“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以外,还有兄妹乱伦、同性相吸和对异性父母、兄弟姐妹的排斥等情感,尽管弗氏也并未详述父女乱伦与兄妹乱伦等其它家庭情结,但毕竟为后来更广泛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故而,以一个词来总结弗洛伊德所研究情感更合适,那就是“家庭情结”[3],这一术语可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乱伦情感,事实上,俄狄浦斯情结的后续研究也正是弗氏先见之明的一个实证:诸多学派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研究,实现了一条由研究单纯的恋母情结到关注恋父情结、兄妹乱伦甚至家庭中的同性恋现象的复杂化道路。 阿兰·约翰逊和道格拉斯·普赖斯·威廉对弗氏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了排列,其内容如下: 1、人类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播强大的适应性优点取决于家庭的稳定性,反过来,家庭的稳定性又取决于控制这两种根深蒂固的冲动:与可得到的女性的匹配(包括母亲[姐妹和女儿])和杀死竞争的男性(包括父亲和儿子)。 2、当笔者们的祖先宣布中止这种破坏性的冲动、接受禁忌的时候,关于弑亲和乱伦的最后条例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严峻的时刻,这一扣人心弦的时刻永尘封于人类的集体意识中。 3、由于害怕愿望成真,尽管是集体共有的,俄狄浦斯式欲望的知识还是被压抑了。 4、受到压抑的思想并未消失,而是寻找不同的方式间接地表达,民间故事即是其途径之一。 5、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压抑是很普遍的人类属性,在民间故事中及通过其它方式发泄出来也是非常普遍的。 6、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概括为“家庭情结”,包括反俄狄浦斯情结(双性)和女性恋父情结,以及年长的孩子将对父母的性引诱和侵犯转移到年幼者的情结。然而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关于可能在民间故事中揭示出从俄狄浦斯情结到整个家庭异性成员间的性引诱和性侵犯的概括,笔者们却无迹可寻。[4] 弗氏将俄狄浦斯情结归结为一种文化进化的必然,人类原初受到压抑又要寻求发泄途径的性与侵略的冲动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一直存在,要借由种种途径得以表达,因此,产生了俄狄浦斯式的民俗、宗教、祭祀仪礼等。总之,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于人的生物性进化过程,导向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的人中间。同时,按弗洛伊德的论述,俄狄浦斯情结不只是小男孩对恋母情结,也包括小女孩的恋父情结,甚至可能是包括所有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情感的家庭情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