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民族学视角出发,对凉山美姑县义诺彝族的“吉觉”仪式进行了研究。“吉觉”仪式,作为毕摩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彝族驱遣类仪式中以遣返祸害、扭转劣势和转返他人咒术攻击为特征的季节性仪式。不仅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也折射出了鲜明的象征思维、对超自然界的刚硬态度和控驭意识,以及“人力胜天、和谐平衡”的思想特质。 关键词:义诺彝族;“吉觉”仪式;民族学 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的文化宝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以凉山美姑县为中心的凉山义诺彝区,是彝族毕摩文化的腹心地带,有着彝族最传统最本土且种类繁多的原生型宗教仪式,如季节性的“晓补、吉觉、依次拉巴”仪式和临时性的危机仪式,及大型的送祖归灵仪式等。这些原生型的宗教仪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学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素材之一。 国内外彝学界对“吉觉”仪式已有所关注。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摩瑟磁火《美姑彝族毕摩宗教活动简介》对“吉觉”仪式进行了描述;巴莫曲布嫫《凉山义诺彝族的季节仪式及其节日化之走向》分析了三大仪式过程并指出了义诺彝族仪式生活的季节性特征,诠释了三大仪式的节日化走向;等等。从民族学视角出发,以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对“吉觉”仪式进行详细描述与全面剖析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有鉴于此,笔者于2009年7月、12月两次来到这里,通过询问当地彝学专家,与毕摩、当地彝族群众进行交谈,以及亲身参与观察,即在深入义诺彝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富有传统和本土特色的“吉觉”仪式进行民族学意义上的深入研讨,揭示出它的信仰特征、文化喻义及价值认知。 一、“吉觉”仪式过程 在彝族传统宗教中,毕摩主持的宗教仪式分为“嘎哈”和“嘎止”两部分。“嘎”彝语为“路”的意思。毕摩用“路”这个词汇将彝族传统宗教中祖灵仪式与非祖灵仪式之间划了一条界限,这条界限是神圣不可逾越的。“嘎哈”仪式,即送灵归祖仪式,其目的和意向很明确,但程序极为复杂,是彝族地区最隆重和最神圣的仪式。“嘎止”是除“嘎哈”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仪式活动,类别很多,包括占算类、诅咒类、驱遣类、禳解类、治病类、除秽类、赔偿类等,每一类又可分为大大小小、具有特殊意义的几类到几十类不等。“嘎止”部分相对于“嘎哈”来说,目的复杂,但程序简单,是毕摩活动的绝大部分内容。“吉觉”仪式属于“嘎止”中的驱遣类仪式。 “吉觉”是彝语的音译,“吉”意为敌人或敌咒,“觉”有转、返之意,“吉觉”意为“转回敌咒”。彝族谚语有称:“春季要还债、夏季要吉觉、冬季要赎魂。”“吉觉”仪式一般在夏末秋初举行。彝族认为在这个时节一年都过了一大半,万事万物都开始回落或朝下坡走,各种不好或反面的东西开始降临。“吉觉”就是为了扭转这个趋势,使万事万物朝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彝族群众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会犯下大大小小的口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在不停地索取自然。这些都是债,需要借助仪式来偿还,如果不偿还,就会有鬼怪作祟,使全家人不得安宁。“吉觉”仪式就是在这种遣返、还债、扭转局势的观念支配下来进行的。在美姑,这种季节性的仪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宗教节日活动,无论贫富,一般都要举行。以下是笔者记录的某住户家的“吉觉”仪式。 首先是仪式的准备。“吉觉”仪式是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即夏末秋初举行。一般情况下,邻居和亲戚都选择在同一天或相近的日子进行。毕摩“毕”(做仪式)前,主人家需准备几大枝树枝,割一小捆草,备好酒、石头和需要的牺牲。主人将毕摩请至火塘右上方就坐,再吩咐帮忙的人开始削神枝、插神座、扎草偶等。神座,称“鹫毕十二子”,代表十二神,以六根树丫和六根树枝代表,放于毕摩背侧,此神座象征众神的神位。开始“毕”时,众神将附于神座上帮助毕摩作法。草偶是用草在仪式当事人头上圈绕后扎成的鬼神之形象。毕摩可插许多草偶,形状各异、名称各异。牺牲要用两只大红公鸡和一只小黑猪。箩筐里面的小木块代表金银,称“曲石”,是用来贿赂鬼神的。仪式正式开始前,要在毕摩后侧面插好神枝及扎食鸡鬼、食猪鬼等草偶,草偶枝条要涂抹上鸡的血,用来吸引鬼怪附在枝条上面,最后会把这些东西捆绑在一起,称“草鬼把茨柒”。备好一应物件后,仪式正式开始,按照放神烟、烫石净、报人丁、返口业、祛业净业、圈绕、杀牲、打鸡鸣鸡、报牲遣牲、掷草偶、掷鸡尸、苦胆占、献烧肉、献茶、防同食、断鬼腰、断颈线,最后班师收神枝的顺序,分为上、中、下三大场完成。 (一)上场:整个仪式的序曲 1放神烟,彝语称“木古茨”。在门前将一块点燃的火炭放入草堆(不可出火光),让袅袅升空的草烟通报神灵前来助法。这是各类宗教仪式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意思是现在的天地相距甚远,世人难以攀达神界,只有借助火烟向天上的神灵通报,请天神下凡助法。咒词中念:“无法无天的作祟鬼,请上天来审判。” 2烫石净,彝语称“尔擦苏”。将烧烫的石块投入水中,释放出蒸汽以除秽,将鸡在蒸汽上顺时针转一圈,意为洁身。烫石投入水中发出哧哧之声,代表仪式可以开始,毕摩即诵专门的“尔擦苏”经咒。 3报人丁,彝语称“莫色母”。仪式当事人摸箩筐里代表金银的小木块,而毕摩则将当事人的名字按照夫妻长幼顺序报知祖先或神灵。“莫色”指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经文颂道:“凡绕头之内的、触手之人,皆为保护的主人。”同时,毕摩念诵《列依莫色母》经,即念主人家每个成员的名字,意为招魂回来。念诵完一段,毕摩就会将箩筐里代表金银的木块抛向前方,意为把鬼怪赶出去,念到:“空中金银飞,下面毕财如雨洒,家里灾难全送走。” 至此,上场结束。 (二)中场 1返口业,彝语称“卡次卡哈布”,即反咒。毕摩口诵咒语《卡次卡阿觉》,请神灵将各种口舌是非鬼及他人对主人家的口头攻击驱遣回去。 2祛业净业,彝语称“迪伟洪伟”。毕摩念诵《迪伟》经,将各种孽障驱逐清除。 3圈绕,彝语称“石黑几”,用牺牲和金银“曲石”在仪式当事人头上绕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和金银上,有抵债之说。 4杀牲,彝语称“则莫迪”。杀牲在义诺彝区有一定的规矩,猪和山羊是杀死,绵羊是捂死不见血,牛是打死。杀牲后将牲血盛在碗内交给毕摩,毕摩用树枝将牲血浇粘于神座上,以示献祭神灵。 5打鸡鸣鸡,彝语称“瓦都瓦古”。牺牲鸡是毕摩用刀敲击头部打死。杀鸡后,毕摩掰断鸡翅膀,用嘴对准鸡的肋骨下吹气,使死去的鸡发出啼鸣,家人跟随和声,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吼叫,代表一起将鬼怪赶走。 6报牲遣牲,彝语称“莫农莫闪”。将牲尸头朝向门外,毕摩念诵《报牲经》,向鬼神报送牺牲,使其欣然前来笑纳。 7掷草偶,彝语称“尼茨布朵”。毕摩将草偶掷向门口,以示赶鬼。 8掷鸡尸占卜,彝语称“瓦多”,以鸡头朝外为吉。 9苦胆占,彝语称“色福西”,将猪的苦胆取出交于毕摩占卜。 10献烧肉,用烧熟的牲肉献祭神灵。 11献茶,彝语称“拉西”。将茶水献于神灵,现在大多都以肉汤代之。毕摩口诵《拉西》献词。 12防同食,彝语称“则克西”,即防止鬼怪前来与人同食而使人患病。毕摩口诵《则克西经》。 中场结束,仪式进入下场收尾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