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空间 王霄冰 参加讨论

    五、当代庙会“不如过去热闹”的原因
    村里为举办城隍庙会投入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但老百姓却还是觉得不够热闹,在心理上得不到满足,为什么呢?把老人们回忆中的庙会和今天的庙会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是组织庙会的当事人不同。过去,城隍庙不属政府管理,没有庙管会,庙里只设有一个看守人,其他的事务均由村里的地主乡绅们一道商量着来处理。今天,被定为文物单位之后的城隍庙,名义上归文物局管理,具体事务则由庙管会执行。庙管会的6名成员中,有两名是退休的村干部,一名为现役干部,另外三名是村里较有威望的老人。大家都没有受到过有关宗教知识和宗教仪式方面的任何专业训练。包括分管宗教的一名现役干部(女性),也是从公共管理的立场出发来介入宗教事务,而不是真正的宗教人士。
    二是组织庙会的动机不同。过去的庙会靠收田租和接受香客的捐助维持,所以城隍庙的经济效益总是被摆在第一位。每年的庙会就是最好的吸引香客捐助、增加收入的好机会,所以地方上都会竭尽所能来推动。如今的庙管会则主要靠政府方面的经济补助维持,其工作的重点,也主要放在保护古建筑而不是兴隆庙会上。举办庙会虽然也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但多半还是服务性质的,所以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一切都以简单省事和安全管理为上,从而对巡游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较大的简化。
    三是在宗教性方面,当代的庙会远远不如过去的浓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没有一个宗教方面的专门人士介入,就连在街上也都看不到一个算卦的,而且特别删掉了把城隍爷抬出去巡游的重要环节,就使得游行队伍单薄,且缺少了到达目的地之后两地民众会合、一同烧香礼拜的高潮情节。加上沿途只有看热闹的,没有拜佛的,就更减少了巡游活动的宗教氛围。
    四是在仪式表演上,当地也缺乏应有的设施和文化实力,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比如想要唱戏,就没有合适的戏台。想要表演踩高跷,又没有怀有这种绝技的村民,等等。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今天的庙会活动,实际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民间信仰行为。虽然对于前来赶庙会的老百姓来说,拜佛祈福的动机还是十分明显,但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希望启用城隍庙这一文化资本来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的动机也许更加强烈。庙会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象征性的表演行为,其目的不光是为了满足香客的需要,更多的还是为了宣传礼贤,扩大城隍庙在本地区的影响,吸引外界的关心和满足本地民众的自豪感。
     六、城隍庙的功能转变
    事实上,不仅庙会,就连城隍庙的社会功能本身,近年来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它正在从一座民间的宗教场所,逐步地朝着当地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的方向倾斜。
    城隍庙的社会记忆功能,自古就有。因为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这里不仅仅是祭拜神灵、祈求平安的所在,而且也是当地历史的明证,是当地人文化身份的标志。为此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不会放弃这座庙宇的存在。传说在南宋时(1267年),当朝廷把礼贤县改名为江山县,把县治从礼贤迁走时,两地的民众曾为县治地址的“保”、“迁”问题产生了十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后来,江山方面提出,两地各用所在地的泥土,塑一个同一高度、同一大小的城隍爷坐像,然后过秤比轻重,哪个重,就反映哪里的地气重,风水好,县城就设在哪里。双方同意后,就按规定各自塑佛。待塑佛阴干后过称,结果礼贤的轻,江山的要重得多。因而决定县治北迁西山之麓。谁知风波平后,礼贤人才发现:他们的城隍爷确实是用当地的泥土塑的,而江山的城隍爷在塑造时却在泥土里掺进了很多铁砂!可是迁县已成事实,不能再加改变。但不服输的礼贤人却至今保留着自己的城隍庙、城隍爷,而且直到现在仍香火鼎盛。当然,作为县城的江山也有城隍庙和城隍爷,对此礼贤人的解释是:礼贤的城隍爷为先,称父;江山的城隍菩萨为后,称为子。父年长有胡须;子年轻,嘴上没有胡须。按例规,各地的城隍爷都应长胡须,唯江山的城隍爷没有蓄胡顺。不是江山人不想,而是老天爷不让。传说有人曾给江山城隍爷也塑上了胡须,但结果还是被老鼠给咬掉了[⑨]。
    不仅如此,大部分村人都相信,城隍爷这个人不是虚构的神明,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了证明这一点,退休村干部、原城隍庙管委会主任老柴,甚至专门去市里和各地查过县志、家谱等资料。他虽然没有在史书中找到严聚武这个名字,但因为在旧衢州城内,曾有一条“礼贤街”和一道“礼贤门”(俗称“大南门”,又称“光远门”、“通远门”),同样,在老江山城内也有一条“礼贤街”,所以在他看来,受朝廷委派来到衢州的官员,完全有可能像传说中的城隍爷那样,走出城门、沿着官道一直走到地处较为偏远的礼贤去视察一番。
    在城隍庙被命名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它更是成了当地民众骄傲的资本。在重新装修过的庙里,当地人还特意把该庙历史上的一位守庙人的图像,描画在了内墙上。那是一个穿着蓝布衫的小老头,旁边写着“殿师邵世庆”的字样。据说,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军队进入到本地时,曾想放火烧毁庙宇。守庙的邵殿师把自己的身体投入到火中,舍身扑火,结果把庙给救了下来。故事是否属实,虽已无法查证,但村人们把他描画到庙墙上的行为本身,就能说明,他们很希望能通过这桩英雄事迹把自己和这座庙宇联系在一起。
    近几年来,村民们也常常会把在其他地方搜集到的一些古物,像古钟、旧香炉和古旧的农具等等,都集中地摆放到庙里来。其中有一块为纪念一位名叫周颖的当地出身的北宋官员而立的古碑,也被从别处搬来,竖在了庙门口。也许在村民的意识中,凡是和过去有关的地方公共遗产,都应该是属于城隍庙的。平时村里有了什么事情,大家也会聚到这里来商量。老人们没事也会聚集到这里来聊天、讲古,向儿童和游客传授该村该庙的历史。由此可见,今天的城隍庙,也不再只是一座古庙,而是成了一座凝聚当地历史文化的民间博物馆,同时也是地方社会信息交流的中心和文化传承的枢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