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十四孝”在日本社会的传播 流传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孝故事数不胜数,而“二十四孝”尤为有名,它记录的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孝行的二十四人的故事,大多取材于汉刘向编辑的《孝子传》,许多故事也出现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二十四孝押座文》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它的作者被确认为唐末五代和尚圆鉴大师云辩。也就是说,至少在晚唐时期,就有了二十四孝的作品。南宋时期画家赵子固也曾作过“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一图。宋朝以后二十四孝深入民间,二十四孝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根据近代的考古发现,宋代丧葬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即是将二十四孝引入墓室[11]。山西省壶关县南村发现这一时期的墓室中存有大量二十四孝题材的墓砖;同时,山西省沁县也发现了金代的二十四孝墓砖;云南大理长春洞中也发现了二十四孝的壁画。元朝以后,二十四孝的人物逐渐走向集中,著名的二十四孝作品包括郭居敬编辑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以及明王达喜编辑的《二十四孝》一书。郭居敬,字义祖。元朝漳州龙溪人。生卒不祥,大约相当于日本大德、元佑年间。书中说他博学能文,性情笃孝,曾力辞虞集欧阳玄的举荐,隐居乡里,以处士终了。其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共分二十四节,分别讲述了从尧舜时代起到宋朝为止的中国历史上的孝子二十四人的故事。这二十四人中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有远古时代的圣人舜,有封建社会皇帝如汉文帝,有文学家黄庭坚,更多的是平民百姓、贫苦的中下级人物。这就为这本书在各个阶层特别是下层民间得到广泛的认可打下了基础。更何况这是一本启蒙书,每节配以五言诗句,并插入诗注与图画,显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因此,一经问世,便得到广泛传播。在它之后,立刻出现了许多例如《日记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以“二十四孝”命名的劝孝书籍。表现二十四孝故事的文艺作品也纷纷出现,如清人吴正修曾作《二十四孝鼓词》,广为传唱。词中有开场白说道:“论起这二十四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可见到了清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是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了。 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边远少数民族与异域国度所接受。1956年与1958年在辽宁省辽阳金厂村与锦西大卧铺,发掘了两座辽代中后期的墓葬,墓壁上就绘有描述“二十四孝”内容的壁画,如“王祥卧冰”、“闵损单衣”、“孟宗哭笋”、“郭巨埋儿”等等。同样的故事也传到了邻邦,例如二十四孝出现后,很快传入朝鲜,并被不断地改编扩充,乃至出现了许多朝鲜版的二十四孝作品。朝鲜史书《高丽史》[12]中有《孝友》一栏,罗列了朝鲜古今孝子十余人的故事。其中,有个叫“释珠”的孤儿,出家后雕刻了父母的像日夜进行奉拜,其行为与二十四孝之一丁兰如出一辙;另外曹希参以身护母,徐稜泣天求蛙以医母病,尉貂割股医父等故事,都犹如二十四孝故事的翻版,显然是受了二十四孝的影响与启发而出现的。一些学者在二十四孝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写了大量的劝孝书藉,著名的有高丽时代的《前后孝行录》,李朝出版的《三纲行实图》、《五伦行实图》等。这些书籍,如今在日本都找到了数种藏本。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孝的故事传入日本,除中日之间直接交流之外,还有一条方式是经过朝鲜的中转。 中国的孝故事也很早就传入日本,传入地除了中国本土,当然还有朝鲜半岛。大约成书于12世纪平安时代末期的《今昔物语》,是一本具有庶民倾向的故事集。其“震旦”部分的第九卷,是孝子传的专辑,其中包括两个后来被收录进“二十四孝”的故事,它们就是祗园祭山鉾中出现的“郭巨埋子”与“孟宗哭笋”。可见这两个孝子故事传入日本的年代相当久远。而真正意义上的二十四孝传入日本,应是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传入日本之后。据考证,此书至少在镰仓末(1300)年左右,至少不晚于室町初期传到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不不安定的时期,随着儒家思想逐渐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视,表现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也慢慢传播开来。特别是到了江户时代,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宣传提倡“孝”道的力度加大。同时,整个江户时代是庶民艺术大发展的时代,接近于民间思想的文化艺术形式空前活跃起来。“二十四孝”这浅显易懂而生动活泼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四孝书籍是庆长(1596-1615年)年间的“嵯峨角仓氏刊本”《二十四孝》,属于日语翻译本,诗句用训点标注,并附有图画。以后的著名版本书籍还有明历2年(1656年)《新版二十四孝》,宽文5年(1665年)《二十四章孝行录抄》,元禄版《二十四孝谚解》,宽永版《二十四孝绘抄》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根据中国二十四孝改编的日本本土《二十四孝》故事也纷纷出笼。至此,“二十四孝”迎来了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的高峰时期。在17世纪早期的“假名草子”中我们看到了《皇朝二十四孝》、《今样二十四孝》、《大倭二十四孝》,以及井原西鹤根据二十四孝创作的《本朝二十不孝》等等。同时,随着二十四孝文学的传播,其他相关的艺术形式中也出现了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作品。贵族家中摆放着启蒙童心的“二十四孝屏风”;浮世绘、落语、歌舞伎中都有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别是18世纪的剧作家近松半二创作的《本朝二十四孝》,在18至19世纪的木偶净琉璃舞台上上演了近百场。1990年,东京歌舞剧院上演了歌舞伎《本朝二十四孝》,其中就有出现于祗园祭山车之一“孟宗哭笋”的故事。它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武田信玄的参谋山本勘助在出道前,其母为了考察他的孝心,令其出门寻找竹笋。时值冬日,挖不到冬笋的勘助对天痛哭,不久,地中果然长出竹笋。母亲深受感动,鼓励他出门发展事业。在这里,孟宗哭笋的故事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搬进了剧中。由此,“二十四孝”影响了日本文学与其他相关艺术,随着儒学的普及获得了生命力,并作为儿童读物、成人教养书及娱乐书籍而为世人所接受,受欢迎直至今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