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车锡伦]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6- 车锡伦 参加讨论

    三、宝卷与“说经”无关
    最早对郑振铎先生“宝卷即谈经等的别名”提出质疑的是日本学者泽田瑞穗,他在《增补宝卷研究》一书中指出:
    因为有这样一种尚不明确的宋代谈经,就把它同明朝以后的宝卷简单地联结在一起是有些勉强的;把宝卷断定为“谈经的别名”, 更有自以为是之嫌。[19]
    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宝卷之名出现于元代,现存有确切年代的宝卷文本是题为北元宣光三年(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脱脱氏施舍的彩绘抄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20]。新发现据“古本”传抄的《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21],研究者据其内容也定为元代作品[22]。另外一种《销释金刚科仪》(今存最早为明代初年刊本),研究者认为它是南宋理宗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宗镜禅师的作品[23]。明代这部科仪十分流行,又称《销释金刚科仪宝卷》,其演唱形态,与上两种宝卷相似。从以上三部明代以前的宝卷可以看出:
    (1)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的传统:《销释金刚科仪》演释鸠摩罗什译《金刚盘若婆罗蜜经》,是俗讲讲经文的直接继承;《目连宝卷》唱述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目犍连)尊者地狱救母的传说,《西游慈悲宝卷》唱述唐代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它们是弘扬佛法的俗讲说因缘的嫡派。
    (2)从形式上看,宝卷是按照一定的仪式,在道场法事中演唱的。据明代人的记载,《销释金刚科仪》主要用于追荐亡灵的道场[24]。《目连宝卷》卷末结经发愿文最后有“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盂兰大道场”,说明它用之于盂兰盆道场。《西游慈悲宝卷》卷末有“《升天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来临”的唱词。其中《升天宝卷》即上述《目连宝卷》,说明它是在《目连宝卷》之前演唱,亦用之于盂兰盆道场。就其演唱形态来看,它同唐代佛教的俗讲也有很大差别[25]。
    宝卷最初是佛教徒讲经说法以悟俗化众的宗教说唱文本。宋代的瓦子勾栏是城镇市民“娱戏荡游”、令子弟“流连破坏’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不可进行严肃的宗教仪式,也就不可能演唱宝卷。事实上,元代以下,不仅宗教宝卷,即使清及近现代的民间宝卷,也是在民间法会(“庙会”、“家会”)或民众朝山进香的信仰活动中演唱,而不进入公众娱乐场所的茶馆、书场[26]。因此,宝卷同南宋瓦子中演唱的“说经”等不可能有等同或继承关系。即以当代较多研究者认为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来看,它同《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虽同演唐僧取经故事,但内容、形式及演唱形态均有很大区别,不是同类作品。
    综上所述,南宋瓦子中的“说经”等既非“佛门子弟”以悟俗化众为目的说唱,宝卷“即谈经等的别名”的说法,可以否定。
    (原载《书目季刊》,台湾台北,34卷2期,2000年9月。)
    注释:
    [1]《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页14。
    [2]同[1],页29-30 。
    [3]同[1],页14-15。
    [4]见吴涛《北宋都城汴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页106。
    [5]同[1],页298。
    [6]同[1],页123-124。
    [7]《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梦梁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中均有南宋“说话四家”(或称“四家教”)的提法,但它们列举的说话门类,均非并列的四家,所以今人一直对这“四家”有歧义,不过对“说经”为一家,大致没有分歧。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四章“说话的家数”,中华书局,1980,北京,页100-129。
    [8][9]商务印书馆,1938,长沙;又,上海书店影印本,1984,下册,页306、307。
    [1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香港华文国际出版公司,1993,页889。
    [11]同[1],页98 。
    [12]同[1],页123。
    [13]同[1],页313。
    [14]同[1]页455、459。
    [15]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北京)页135注释引《三朝北盟会编》云:“(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杂剧、说经、小说……”引文中的“说经”系“说话”之误,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许涵度刊《三朝北盟会编》下册,页583。
    [16]《墨娥小录》作者不详,引文见北京中国书店影引明隆庆五年吴氏聚好堂刊本,卷十四,页8B。
    [17]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页115-116引张政良《问答录与说参请》,张文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
    [18]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前言”及附录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辩》,中华书局,1997,北京。
    [19]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译文(笔者与佟金铭合译)见拙著《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学海出版社,1997,台北,页264。
    [20]此卷今存北京图书馆。参见拙文《中国最早的宝卷》,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6卷三期,1996、5,台北;又收入《中国宝卷研究论集》。
    [21]本卷校点本收入王熙远《桂西民间秘密宗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桂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