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折腾了好几个月也没有一件妖案能落实。乾隆不相信这个结果,又指示把全国许多嫌犯长途跋涉送到北京、承德,由军机处官员反复、交叉审讯,结果发现案件中存在大量漏洞、破绽和矛盾之处,基本事实都很难成立。而且不少经不起长期折磨的嫌犯死去了,活着的几乎所有人都推翻了原供。当然,在此前各个“省级会审”中折磨致死的、翻供的已经不少。 1768年9月中旬,军机大臣们只好据实禀报。乾隆皇帝十一月初一回到北京。两天后,他降旨停止对摄魂案的清查。军机处在接到命令之后很快作出了结,释放了全部案犯。 初步统计,“摄魂案”延续了近1年,蔓延到全国12个大省,上报朝廷的涉案者就将近60名,分散在各地的涉案人数则无法统计。 尘封案件重新评价 案情真相大白,对割辫摄魂恐惧只是一场庸人自扰的荒唐而丑恶的闹剧。 但乾隆皇帝并不这样看。他认为,清查没有结果是因为地方官员失职。他发上谕称:“乃朕严切训谕,始行饬属查办……各该省隐瞒于前,复又塞责于后,而实在首恶究属未得。徒使差役四出,滋扰闾阎,于政体殊未允协。此案现在竟可无庸查办。” 于是,他开始查处这些“隐瞒”和“塞责”的地方官员,将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浙江、山西等省巡抚“俱着交部严加议处”,山东巡抚降职调离,还有一批低级官员遭到撤职。 “摄魂案”鸡飞狗跳地闹了近一年,朝廷说不再追查了,妖风迷雾也就烟消云散了。整个事件也像案卷一样被历史尘封起来。除了故宫博物院于1930年在《史料旬刊》刊登了相关的档案资料(当时称“割辫案”)外,没有人再注意这一事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名美国学者来到中国,在清廷浩瀚的档案里发现了这起案件,把它梳理出来,用了10年时间写成了一本书,1990年出版,但很长时间在美国没产生大的影响。 这名学者就是美国著名清史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孔飞力(一译孔复礼)教授。这本书1999年译成中文,书名为《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这本书较详细地记叙了整个割辫、摄魂事件,并从特殊的角度分析了事件发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及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一些中国学者对该书有较高的评价。 但就翻译而言似乎有所欠缺,特别是书名译为“叫魂”就不够准确。“叫魂”是旧时民俗,又称“招魂”。《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迷信认为人患某些疾病是由于灵魂离开身体所致,呼唤病人的名字能使灵魂回到人的身上,治好疾病,这种做法叫做叫魂”。根据书中意思,应译为“摄魂”或“盗魂”才恰当。其实原书的英文名就是“盗魂”的意思。 在书中,作者着力剖析了几个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层次的问题,其中包括:专制权力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到法律的限制;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社会信息来控制最高统治者;最高统治者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等。 这些分析让我们看来似乎有点“反应过度”,说得有点远,事情实际并没有那么复杂。 不管如何,这本书至少让我们记起了243年前的一起社会风波,记起一种莫名其妙就会蔓延的谣言邪说;让我们居安思危,让我们在遇到类似事件时有所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