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郭必恒另启话题,认为写好民俗史首先要有原创性的民俗学理论做支撑。中国民俗史之所以不同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它必然需要有一个理念性、观念性的东西贯穿其中。按照钟敬文先生的一贯主张,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中下层文化,民俗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中下层文化,在本书的写作中也确实体现了这一主张,这也是这套书区别于一般历史或文化史的主要特点。其次,写好民俗史还需要有好的组织架构,我们看到这部书之所以和其他风俗史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组织架构比较贴近民俗学。本书的组织架构是按照民俗学的要求来的,不同于已出版的中国风俗史、文化史。第三,写好民俗史要有广泛的材料来源。田野作业资料、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语言文字和文学资料等都很重要,由文学甚至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工艺等各种艺术品都含有大量的民俗,这些方面的材料也可以纳入进来。 此外,与会学者还本着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学科发展的负责精神,对《中国民俗史》(六卷本)存在的若干瘕疵予以批评,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韩养民和乔还田都表达了对该书进行一步提炼、修订、充实的愿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陈进国则希望在将来的修订中能够增加中国民俗的当代卷以及中国民俗往外传播继承的历史。安德明建议在修订中应于“照顾时间维度的同时,也注意空间这种角度”,以呈现风俗的地方性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是本次会议的召集人、本书编纂的实际组织者与副主编,他对研讨会进行了简要的回应与总结,并对各位专家对《中国民俗史》的关注与评议表示衷心感谢。 (发表在《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