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傩俗与傩文化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傩戏的考察与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果,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其中以贵州省学者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们经过艰苦细致的实地考察,证明在贵州省境内的许多地区和民族中都有傩戏流传,并构成一个特有的傩文化圈。和贵州省相邻的省份,如四川、云南、湖南、广西以及湖北等省,傩戏的流传也很广。这种区域性的傩戏传承现象,的确令人瞩目。那么,这种文化的传承,是否只是一种单纯的戏剧艺术传承呢?显然不是。傩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傩的原生形态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主持这一巫术活动的是巫师方相氏。傩戏是傩的次生形态。无论原生形态的傩还是次生形态的傩,它们均作为一种风俗事象传承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类型的傩戏,只不过是傩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要想了解傩戏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必须重视对傩俗的考察和研究。 傩俗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所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凡是有傩俗流行的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傩的雏型是巫术,一种带模拟和驱赶性质的巫术。后来这种民间的巫术活动,被统治阶级利用,引入宫廷,形成规模宏大的傩祭和傩仪,这就是《周礼》,《札记》以及众多的史籍中记载的古老的傩仪。但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古以来,傩都是一种普遍传承的习俗。如果将傩的表现形式单纯认作宫廷和民间的驱鬼逐疫仪式,或只认作是一种戴面具的戏剧表演,显然是片面的.傩是一种传承已久的综合的精神民俗,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体现,这样就形成了民间古朴多姿的傩俗. 傩俗的形态和功用前文已经述及,下面将傩俗的主要表现及其与之相关习俗的关系,再加略论。 1.傩与节日习俗. 中国的许多节日大都源于巫术,其中以春节(年节)最为典型。而当我们考察年节习俗演变时,发现许多习俗又与傩有关。先秦时期是中国春节习俗的萌芽期,在古人心目中,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本是自然规律,但在古人的眼中却与生死观念相联系.冬尽春来,意味着旧年的死去,新年的诞生。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预示着新生,这种“拟死再生”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每当冬天来临时,自然界一片肃杀,畏惧和恐怖笼罩着人们的心灵,并认为这是鬼魅在作崇,另一方面,人们为了驱逐邪恶,祈求平安,又使用巫术的力量来送旧迎新.那么这种新与旧,生与死的交界在那里呢?在每年的除夕。《礼记·月令》曰:“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孔颖达《疏》:“《正义》曰,此月(季冬之月一引者),命有司大为傩祭,今难(傩)去阴气,言大者以季春为国家之傩,仲秋为天子之傩,此则下及庶人。”这是说在周代,大的傩祭每年要举行三次,时间是季春,仲秋和季冬,而季冬的一次是老百姓也参加的。此时的傩祭没有固定的日期,在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到了汉代,傩祭仪礼更加完备。《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驱傩队伍中除“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周礼·夏官》)的方相氏外,又有了十二兽(或称十二神),侲子等角色,由这支队伍“索室驱疫”,场面十分宏大。值得注意的是,从汉代起,傩祭成了春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并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傩祭是从里向外的驱赶,驱赶之后,在门口置避邪物,如挂桃符,苇戟,设神荼,郁垒像,这便是后世贴对联、门神的由来。驱傩往往通宵达旦,又形成后世的守岁习俗。 宋代以后,傩祭在春节习俗中消失,也在中原地区消失。今天除傩戏外,我们很少见到有关节日傩祭的报导。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今年(1990年)第六期的《民俗》,画刊上有一篇关于《赣北老屋湾的“赶野猫”遗俗》的文章,其中所描述的驱傩习俗恰在春节期间,颇具有文化史价值,简述如下。 老屋湾位于江西省九江地区彭泽县的黄岭乡。当地正月初七,凡十岁至十二岁的男童涂花脸,手执刀叉,鸣锣击鼓,在村中往采呼唤,挨家挨户“抄家”,名曰“赶野猫”。这些乡俗中称为“五猖兵马”的儿童,担负着驱鬼逐疫的主角。具体仪式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抄家一次。所谓“抄家”,实为逐户驱鬼之意。第一次,在各家屋后叉起束束稻草,集中到祖堂门前,老人们将叉来的草扎成“茅人” (稻草人),据说这“茅人”集中了全村之鬼气。中午实行第二次“抄家”,然后由一小五猖头领将“茅人”背出村外并隐藏起来。下午村里成年人将“茅人”找回,用铁链锁在祖堂前,还要蒙上一张画纸,上画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孔。下午四时之后,是活动的高潮,村里各路口均由小五猖把守,村人只可进不可出。四时之前第三次“抄家”完毕,-村民仍聚集在祖堂前。四时许,一声枪响,两个精壮小伙子,一人叉起茅人,另一个将铁链放下,背起茅人迅速向村外跑去,不能停也不能摔倒,否则全年将不吉利。不一会,将茅人送至离村二里多地以外的河塘边,小五猖们一拥而上用钢叉肢解茅人,然后烧掉,鬼疫便被送走. 老屋湾的“赶野猫”活动完全是巫术性质的,颇似古傩中的驱鬼场面,其中由十至十二岁的儿童装扮的“五猖”,类似古傩中的侲子,“抄家”是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逐疫”的演变,而送“茅人”出村,类似古傩中的“埋崇”。“礼失而求诸野”,老屋湾“赶野猫”习俗的考察报告,不仅向我们描述了一种奇特的古俗,而且这一古俗的传承象“活化石”一样,具有很高的认识价价值和文化史价值,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