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学界对虚拟民族志这一网络研究方法缺乏结合具体研究的反思与总结。从中国本土研究的实践与反思出发,发现为了步步深入网络文化,田野边界较难确定,研究者不能想当然地忽略网络之外的世界。为了整体性贴近网络文化,通过"浸染"这一具体的操作方法,感悟与总结该虚拟田野的整体文化。而通过与虚拟田野的局内人建立关系的研究策略,可以帮助研究者尽快、深入地了解田野的"真实"。 关键词:虚拟民族志; 虚拟田野; 浸染;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的社会学研究”(13CSH005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研究项目(FRF-BR-13-036)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活网络化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社会变迁之一。社会形态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革。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两个方面:一是与研究对象的沟通方式,由面对面的沟通可改为文本、视频等方式进行非面对面沟通;二是研究对象在网络空间的实践多样化,导致人的活动情景无限拓展。时间与空间都在各自的象限有拓展,研究对象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互联网上的任何地方进行实践,而非传统方法所局限的特定地理空间内的研究者可观察的当前时间的情景。 2000年,海因出版了《虚拟民族志》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利用互联网进行民族志研究的可能及方法论原则。自此,虚拟民族志作为致力于独特地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及以之为依托的社会文化的重要方法正式被采纳和推广,国内外学界相关的著作和研究论文与日俱增。但是,国内外的社会科学界对于互联网中的现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关注较多,而有关网络研究方法的讨论却门可罗雀,对相关方法的论述和研究更是相当缺乏。 虚拟民族志的中国本土经验 (一)虚拟田野无边界 虚拟民族志方法中的田野边界究竟按照什么标准来确定? 有学者认为,虚拟田野是没有边界的, 它“不是一个具有不言自明的边界的研究地点”。所谓寻求一个田野的边界, 只不过是研究者希望迅速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而在虚拟田野中, 其边界不能拘泥于虚拟社区的文本、图片、视频的呈现,也不能认为追随虚拟社区中的使用者的其他网络空间的呈现就是边界了, 田野的边界很难确定。原因有以下两点。 1.网络研究需接触使用者在虚拟田野中,如果仅通过分析文本互动的内容会认为虚拟社群的人们是对版面主题感兴趣才在此讨论。而当笔者与其中一位网上活跃分子网下访谈的时候,他谈到不仅经常逛这个高校的性版面,其他一些BBS的性版面他也有去,但他从未在其他地方发言,仅仅在这里发言。当问到为什么在这里参与发言? 他说因为这里有一帮朋友,大家聊得来。这时候,虚拟社群的文化意义就变成了聊性是交友的实践活动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仅停留在文本分析的层面,根本无法获得行动者背后对此行为的意义。也会因此误读网络文化。 虚拟民族志作为一种民族志方法,研究者需要在田野中感受和经历与其他网络使用者的直接的、情感的连接,这种社会的连带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与图像分析等二手资料的分析中是缺失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虚拟社区中的文本、图像内容进行分析,那么虚拟民族志与内容分析、二手资料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研究者只有参与观察、与其他网络使用者有社会互动的时候才能更深入触及虚拟田野的情景。研究者只有理解虚拟社区中的人们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的社会连带,理解网络使用者对于实践活动的个体性的意义,才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虚拟社区的文化。 2.网下网上不能割裂我们都知道网络使用者的物理环境影响他们的在线行为。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网络使用者的网下世界,那么网上获得的信息也只是一个片面的、有限的世界。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调查收集素材时并不只是局限于网上的观察和互动,而是返回现实生活,或者通过各种方式联络到现实中的个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 笔者在研究中也是采用将网上的文本分析与网下面对面的深度访谈结合起来的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在最后分析资料过程中,既有网上文本,又加入了网络使用者进行网络行动时的网下情景,尤其是获得了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 “解释性理解”或“领会”。笔者在网下访谈一位女性受访者时,曾问她为什么经常在版面中发言,如此活跃?她对研究者说她来版面互动就是为了玩儿,消磨时间。但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却又谈及她当时较为频繁的登录版面进行活动的时候,正处于恋爱时期,而恋爱对象是版面的另外一名活跃的参与者,她说:“我想,那段时间我来这个版面就是为了让他知道,我在这里。” 也就是说, 网下的恋爱状态影响了网上的参与活动的活跃度。因此,关注网络使用者的网下日常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们影响网上的互动、亚文化。网下的生活对于田野点来讲应该被视为一种情景,通过对情景更多的挖掘才可以深入虚拟社区的文化。 总之,虚拟民族志方法目的是对网络空间的文化进行详细的、情景化的描述,探究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确定虚拟田野的时候,很难像传统民族志那样清晰、明确地划出一个地理性区域作为田野对象。研究者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与虚拟社区有关的情景,只有对网络空间的文本背后的情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深入地挖掘网络文化。 虚拟田野的无边界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曾对“田野”的深刻认识,他认为 “人文世界,无处不是田野”。换言之,哪里都是田野,田野本身就无边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