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本子故事史诗化的理论思考 本子故事的史诗化问题的探讨对于本子故事在蒙古民间的移植和民族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首先,我们讨论的清格尔泰演唱的本子故事文本是在蒙古国东方省搜集到的。虽然喀尔喀蒙古民间非常流行本子故事手抄本(笔者在蒙古国立图书馆查阅到不亚于我国内蒙古图书馆的本子故事藏本),但是在喀尔喀蒙古的说书艺人并没有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说书艺人发达。而且,喀尔喀蒙古本子故事的演唱更注重口头传统,确切地说是英雄史诗的演唱传统,而本子故事非常发达的东蒙古地区则是更强调中原章回小说的书面传统。这主要起因于两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与中原文化之间的接触程度的不同。东蒙古的生活方式已经是逐渐转牧为农或半牧半农,民众已经比较多地接受了中原文化,而逐渐失去了蒙古英雄史诗的传统,民众听本子故事的演唱,强调的是民间艺人准确地讲述历史。而喀尔喀蒙古至今从事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与本子故事所反映的中原汉族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怎样使本子故事更符合蒙古叙事传统是民间艺人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用发达的蒙古英雄史诗传统改编本子故事就成为本子故事在蒙古民间被移植和进一步民族化的关键步骤。根据这一点,我们推测,本子故事最初传播到东蒙古民间的时候也经历过了类似于我们在清格尔泰演唱文本中所看到的那种“史诗化”过程。只是今天东蒙古的经济生活方式已经改变,而且蒙古英雄史诗的传统已经淡化,本子故事作为一种代替原来史诗传统的说唱传统已经巩固起来,从而不容易看到最初的“史诗化”特点罢了。因此,我们认为,从清格尔泰的文本中可以推断出本子故事最初传播到蒙古地区并被蒙古民间艺人表演时的“史诗化”即民族化过程。 其次,我们从《唐朝故事》与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比较中看到了蒙古民间艺人利用本子故事的资源创作具体表演文本的过程。蒙古民间艺人演唱本子故事的时候先用英雄史诗的传统叙事模式将本子故事的内容简化,抽出本子故事的主题和最主要的情节组成自己表演文本的“骨骼”(在东蒙古的说书艺人那里称为“故事的纲要”),再用固定的套路和程式化的描写诗歌段落使这些“骨骼”长出“丰满的血肉”。这种演唱和再创作的技巧实际上就是从蒙古英雄史诗那里传承过来的。而蒙古英雄史诗艺人成为成熟的史诗歌手的关键都是掌握组织内容题材和故事情节的技巧以及各种固定描写段落和相关不同曲调表现不同感情色彩的方法。早期蒙古英雄史诗的研究者符拉基米尔佐夫于1923年在其《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中是这样描述史诗艺人学习演唱史诗技巧的过程: 在西北蒙古卫拉特人那里,学习史诗通常是在未成年的时期。一般情况是这样,某人对史诗这一民族创作作品感到兴趣和喜爱,开始乐于表演诗中一些段落,模仿他熟悉的和常听的歌手的表演。然后这位卫拉特青年自感他这种天赋和能力,并且乐于做个歌手,就去拜某位歌手为师接受指导。开始学习时,那位青年首先要下力气于他最喜欢的某史诗的题材内容及行动发展过程。初期的学习过程是先做实际练习,再学习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主题、史诗结构法则;然后便进入史诗系列之中,他要学会怎样将史诗分解为各个部分,以决定自己的“立场”,怎样区分主要的和次要的(附属)部分。他还要学会区分不同的描绘,例如,描绘英雄居住地、骏马、美貌的公主和英雄的功业----史诗核心。熟练掌握了这些并牢牢记住了史诗中行动发展过程之后,这位青年进而学习那些“公用段落”以及“修饰”,还有比喻性表达方式。一个想成为卫拉特史诗歌手的人必须提醒自己牢记,一部史诗中的某些部分是要多次重复的。并且可能出现在其他史诗当中。因而,这位年轻学徒就不会不注意到,一个好的有经验的歌手有办法使这些经常重复的段落具有某些差异,使它们有变化,用各种手段使它们生动起来。 清格尔泰正是这样创作表演他的《唐朝故事》的。首先,该本子故事的行动发展是按照史诗的情节结构安排的。 1,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古代有一个唐朝”; 2, 唐王有文武两大忠臣; 3, 武臣秦公的特异诞生及其身体特征; 4, 国公何龙及其两个儿子的介绍; 5, 秦公向皇帝提出告假还乡,得到同意; 6, 秦公备马武装出发; 7, 秦公路途遇助手; 8, 何龙的两个儿子率领二十万大军半路拦截秦公; 9, 秦公的助手打败何龙的两个儿子并惩罚他们; 10,秦公回到家,与离别多年的妻子团聚; 11,秦公的妻子在丈夫出征后神奇怀孕的两个儿子来见父亲,秦公为两个儿子取名; 12,秦公的两个儿子离家赴京城; 13,两个小英雄路途神奇地获得骏马和武器; 14,两个小英雄来到京城消灭何龙父子; 15,圆满的结局。 其实这是由两个比较独立的母题系列所组成的。在1~9中讲述了秦公及其助手战胜敌人的故事,故事沿着“时间-英雄特异诞生-英雄身体特征-英雄的对手-英雄的骏马-英雄备马远征-英雄的助手-英雄的助手与敌人的战斗-英雄战胜对手”的线索发展,而这正是一般征战型蒙古史诗的情节结构。在10~15中,讲述了下一代英雄的业绩,故事沿着“英雄的特异诞生(父亲远征后母亲做奇特的梦而怀孕,很多蒙古英雄史诗中父亲远征的背后出生的儿子不认识父亲)-父亲为儿子取名-英雄远征-英雄神奇获得骏马和武器-英雄与对手的搏斗(实为英雄的骏马与敌人的搏斗)-英雄吸烟游戏-圆满的结局”的情节线索发展,同样也是属于传统蒙古英雄史诗的叙事结构。这正是符拉基米尔佐夫指出的史诗歌手学会和演唱史诗的第一步:“那位青年首先要下力气于他最喜欢的某史诗的题材内容及行动发展过程。”接下来,清格尔泰便用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中的固定描写段落描绘了英雄的特异诞生、身体特征、英雄的骏马、英雄备马、英雄与敌人的搏斗以及人物对白。而这些描绘在清格尔泰的文本中都是韵文体。可见清格尔泰是非常熟悉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的,也是非常熟悉怎样套用蒙古英雄史诗中的程式化描写诗歌段落的。我们认为,本子故事的说唱艺人基本上都是沿着与史诗艺人相似的途径学习掌握演唱本子故事的各方面的技巧。在说书艺人的具体表演中具有更多的决定性意义的是蒙古固有的说唱文学传统,其最大特点是模式化和程式化的演唱套路,是民间艺人能够掌握并运用自如地演唱篇幅巨大的本子故事的最主要的技巧之奥秘所在。说书艺人在具体演唱一部本子故事时只要把握主题和主要情节发展的线索并牢牢记住各类人物和英雄的名字、骏马、服装和武器,在演唱中保持清醒的记忆力不与另一部本子故事的英雄及其骏马的名字想混淆,凭其技巧就可以成功地表演这部本子故事。 原载《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42-156页。 注释: 1.《哭喜传》(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 2.瓦尔特·海西希:《说书艺人达瓦仁钦演唱的本子故事之研究》,《蒙古学研究》1991年第3期,第49页。 3.《契僻传》(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4-158页。 4.瓦尔特·海西希:《说书艺人达瓦仁钦演唱的本子故事之研究》第49页。 5.陈岗龙著:《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 6.《民间文学资料》(第一集,蒙古族英雄史诗专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各民族民间文学组编,1978年,第9页。 7.[俄]鲍·符拉基米尔佐夫:《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第9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