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的三点初步认识 西和、礼县的乞巧节,做为古代秦文化的遗留,保存和传承得相当完整。但因当地比较偏僻,全国文化界、学术界知道的人很少。我通过调查和思考,深感这一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有必要加以深入地研究。 首先,它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有关文件中,“文化空间”(espace culturel)这个源于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如果直译,就是“独特的文化”,有人也译作“文化场所”。它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应予以特别强调,一方面,它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一种重要的活态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应当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四个要素:①它是传统的有悠久历史的某种文化活动的地点,其范围相对固定;②它在活动时间上有岁时性、周期性、循环性(或称反复性)的特征;③它往往以神圣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④参与人数众多。用这些条件来衡量,西和、礼县的乞巧节可说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节日文化空间,或者说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公共文化空间。 其次,它是一个真正的传统的女儿节。在过去,只有未婚的女青年,才能参与乞巧节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活动,广交女伴,交流针线、茶饭、歌唱、舞蹈的经验和技艺,并使受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使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现。向神灵(巧娘娘)“乞巧”,寄希望于理想,盼望自己成为心灵手巧、麻俐能干、受人喜爱和赞赏的好姑娘,可说是这个节日的表层寓意,其深层的意义,乃是通过节日文化活动,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人际交流,使自己在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的进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现在,这个节日虽然仍以少女为主,但已婚的中年妇女,甚至不少老太太,也积极参与其中,又唱又跳,又说又笑,重温过去少女时代的美好岁月,享受人生的欢乐,这也可说是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吧!凡到当地身临其境,感受过乞巧节氛围的外地人,无不被它那独特而巨大的场面所感动,说它现在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全体妇女的节日也不为过。 第三,乞巧节不能改为情人节。从历史上看,尽管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节在祈神水、唱巧等仪式中也有男青年挤在场外人群中,在媒人指点下瞅对象的习俗,也有物色意中人的意思,但整体来看,妇女占了绝对主导地位。照瓣卜巧仪式中虽然也有占卜未来夫婿职业、人品的一项内容,但主要是卜自己的“巧”,而不是卜未来的“人”。牛郎在整个节日里毫无地位可言,既没有纸扎像与巧娘娘并列,也得不到供奉,只是在唱词中有“天上的牛郎配织女”这一句略有表示而已。因此,有人主张把乞巧节改为中国的情人节,我认为欠妥。有的青年愿意过洋人的情人节,就让他们去过好了,千万不要为了“与国际接轨”或赶时髦,把自己传统的乞巧节(女儿节)人为地改变其性质,叫什么“情人节”。中国经济近二十年来有了巨大发展,但屡受摧残的中国传统文化却未能得到恢复元气的机会。我们必须扭转那种在文化上妄自菲薄的错误态度,树立自爱、自信、自尊、自强的健康心态,使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得到传承和发展。 2007.1.10 【参考资料】 ①赵逵夫:《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赵逵夫:《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③杨克栋:《仇池乞巧风俗录》(西和县文联《仇池》2006年第3期) ④西和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录制:《西和民间乞巧活动》(DVD光碟) ⑤西和一中“七夕”课题组录制:《西和乞巧》(DVD光碟) (本文发表于《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本文作者:柯杨(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通信地址:730000,兰州大学本部家属区柏斋15-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