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21世纪神话学的一些取向 上面的梳理无疑挂一漏万,但是管窥见豹,从中我们还是能够大致看到21世纪以来,中外神话学领域呈现出的一些共同取向: (一)一些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神话学界,普遍流行着一个观点:19世纪的神话学热衷于对起源问题进行历时性的研究,而进入20世纪以后,学者们对于神话的功能、交流性的讲述与展演及其与人类心理和深层思维结构等的研究,促使神话学发生了向共时性研究的转变。[48]这一概括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世界神话学总体发展历程的大致特点,但是,应当指出,它并没有能完全涵盖神话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一直存在的复杂多样性。从我们上文的梳理便可以看出:比较神话学一直有着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它对于起源和传播的兴趣,构成了21世纪神话学的一道耀目的风景。对于比较神话学,如今似乎大多数中国民俗学者和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实证的、经验性的、限定于特定区域的民族志研究也正在中国民俗学界风行。但是,上述现实却提醒我们: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也很少有一种方法完全过时无用。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曾经坚决主张:既然人类存在着普同性,就可以对广泛流行的神话进行比较分析。[49]他在2005年的美国民俗学会年会上曾做大会发言,题目是《21世纪的民俗学》,其中对民俗学缺乏宏大理论(grand theory)创新、从而失去对普适性问题阐释力的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他发现“极为有意思的是,关于民俗的大多数宏大理论是由扶手椅民俗学者或图书馆民俗学者而非田野工作者所提出”)。[50]斯人已逝,言犹在耳!它提醒我们对所使用的民族志方法保持反省和自觉:当我们热衷于对特定社区中的某一类民俗事象进行经验研究的时候,不要把这当做是唯一的通衢大道,而要认识到它的局限以及其他方法的长处,并尽可能扬长避短,进行综合研究。[51] (二)涌现出不少反思之作以及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21世纪,神话学领域里出现了不少反思之作,例如汉森对于神话研究追溯原初仪式和原初意义的质疑;郑在书对于“中国文化中心主义”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批评以及建立“差异的神话学”的倡议等等。这些反思及倡议显然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以及对于传统、本真性、权力的反思和对文化多元化的追求一脉相承,彼此关联。 此外,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也给神话学带来了新气象。例如尹教任与我均借鉴“表演”的视角以分析当下活形态的神话,注重考察特定语境中神话的表演及其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表演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各种社会权力关系在表演过程中的交织与协商。从这一视角来看,神话不再是洪荒年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留物”,而是处于不断生成和重建的动态过程之中的现实民俗。叶舒宪的“四重证据法”则将口头的与书面的、地上的与地下的、文字的与图像的结合起来进行交叉透视,为神话研究乃至古史研究开辟了新路。 (三)神话——依然流动的边界。 对神话的界定是见仁见智的事,日本著名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曾经断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52]在21世纪,情形大约依然如此。有人秉持传统的较狭义的看法,主要将神话视为创世(creation)和起源故事(例如上面提到的威策尔、斯希珀以及我本人),或者“神圣性的叙事”(例如吕微),但也有人持更宽泛的观点,例如,西格尔将神话界定为:一个故事,一个具有深远含义的故事(故事可以发生在过去,也可以在现在或未来);也可以是一种信仰或信条(例如“一夜暴富神话”);主要人物为人格化的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大于传说和民间故事);假信为真(是虚假的,但又冥顽不化)。[53]在他看来,那些名人故事便是神话,而去影院观影,便是神话与仪式的结合。看来,“神话”一词的边界依然是流动不羁而远非确定无疑的,因此,我们在就神话进行学术对话时,必须明了所讨论概念的意涵及其所发生的语境。 (四)神话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探讨,20世纪视神话与科学为和谐互容的观点得到进一步深化,神话遵从于科学的情形遭到质疑。 西格尔曾经指出:19世纪与20世纪神话学的最大差异在于,19世纪的学者将神话视为科学的原始对应物(primitive counterpart),因此它终将为科学所抛弃;而20世纪的学者们则将神话与科学看作是彼此和谐互容的(reconcile),现代人不必抛弃神话。[54]从上文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1世纪,神话与科学的关系依然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有人将神话学与遗传学等科学相结合,来揭秘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传播历程(威策尔);有人检讨神话与现代科学以及科普著述之间的相互关系,批评科普著述与现代科学阐释对于古代神话的“再神话化”(施润普);有人探讨如何在不损害科学权威性的前提下,使神话重新与外部世界密切相连(西格尔)……。看来,在21世纪的神话学史上,神话遵从于科学的情形将逐渐遭到彻底质疑和摒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