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刘锡诚]民间文学普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1986年4月4日在“中国—芬兰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 刘锡诚 参加讨论

    ·学术史料·
    [小序] 2005年5月18—20日,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京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培训班”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首发式,在会上传达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讨论了即将在全国开展的民间文化普查工作有关的若干问题。笔者应邀就“民间文化普查的思路和分类问题”作了一个发言。会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找出十多年前就“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写的一篇同题文章,自觉此文所论,即使现在倒也还并无大错,于是借此宝地发表出来,作为发言的补充,供即将投入全国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朋友们参考和批评。——作者2005年5月22日
    

    问题的提起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关山的阻隔,气候的多异,语言的复杂,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民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不仅主要居住在平原及沿海地区的汉族与主要居住在边地山区的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显示出巨大的差异,而且主要居住在边地山区的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之间也显示出各自的独特性。这种不平衡性和地区的、民族的乃至心理的独特性,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学的色彩的斑斓和风格的多样。中国民间文学的主流是农民的口头文学。一则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兴起较晚,他们的口头文学在渊源上、内容上、气质上与农民的口头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则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也是以农耕为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的少数民族处在以狩猎为主要经济的时期,但为数不多。中国民间文学从横向看是多色彩的、多风格的,从纵向看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的风尘,积淀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因子和人民群众对自然界和世事的朴素的观念,是一宗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全国解放36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陆续进行过多次民间文学调查采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可观的民间文学资料。但我们的民间文学实在是太丰富了,已经搜集起来的资料与仍然流传于群众口头上的民间文学相比,可谓沧海之一粟。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搜集是不平衡的。有的省、自治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广西、黑龙江、辽宁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组织的考察进行了多次;有的省、自治区,虽然也搜集过一些,但多数是由个别爱好者和研究者自发进行的,真正按科学指导进行的有组织的普查则没有搞过。不论哪个省、自治区,都有未曾进行过普查的空白点。那里的民间文学还鲜为外人所知晓。因此,对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学这一宗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即全面搜集,应当成为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民间文学界一项极其重要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前,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着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把我国引入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随着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发生着急剧的变革。相应地,婚姻、家庭、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令人不易察觉的变迁。现代文明的发展——新技术的采用、信息传播手段(最强有力的广播电视)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对老百姓中间固有的民间文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甚至不可逆转地导致传统民间文学的弱化。作为民间文学传承者的老一辈的说唱家、故事家、歌手等逐渐由衰老而死亡,年轻一代又由于世界观、信仰、文化兴趣等的转移,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对越来越多样化的文艺欣赏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淡漠倾向,使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迅速减少。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民间文学的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上面的意见仅是对民间文学发展总的趋向的一种宏观估量,至于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活的民间文学仍然是社会成员中间几乎唯一的文化生活。1985年我先后到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地区(有傈僳族)、临沧地区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尼乐克县的哈萨克帐篷等地作民间文学调查,了解情况,接触了许多民间文学研究者和民间艺人,充分地领略了民间文学传统的稳固和活力。即使在那些地区,人们也一致感到,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变得越来越迫切了。
    为了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84年决定在1990年以前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而“集成”编纂工作的前提,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民间文学普查。不进行这样一次普查,就不能掌握更多的民间文学资料,从而把“集成”编好。这项宏大的工程正在实施,各地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待于民间文学界同行们在研究探索中加以解决。
    普查的含义与范围
    所谓普查,就是在一定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在一个省、一个地市、一个县的范围内)按照科学的原则对民间文学进行的全面的搜集、记录、考察、研究。对一个地区进行的普查,有别于单项的或专题性的考察。由于时间的关系或其他原因,一个考察队到一地进行田野调查,或是搜集民歌,或是搜集民间故事,而对其他题材的民间文学弃置不顾,是所谓单项的考察。为解决某一专门课题,一个考察队或个人到一地或几地围绕着这个课题而进行的考察,是谓专题考察。普查或曰全面搜集,与这些单项考察和专题考察不同,它的任务不止于搜集某些题材、某些形式或某种题材的民间文学,而是力求全面地搜集、记录、调查和研究这一地方的民间文学,把民间文学作为该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系统的考察。
    中国民间文学大体上是由四种形态的作品和资料构成的,即:
    (1)在社会成员(某层面、某范围、某地区)中世代口耳相传的口头作品,这是民间文学的骨干,具有传承、无名和积淀等特点。从创作过程看,这种形态的民间文学大多是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产生于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或与图腾信仰和祭典礼仪有关,或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生于文明时代(在中国,主要是封建时代)的作品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样相,阶级的和世俗的内容尤其鲜明而突出,与巫术等原始信仰的关联显然减弱了。在民间故事中,劳里·航柯(Llauri Honko)先生提出的本人故事(personal[experience] narrative)在我国民间文学中也是存在的,[1]但仅仅是传统故事的补充,尚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民歌中,特别是对唱、联唱一类作品中,即兴演唱是一种普遍的形式,个人因素占重要地位。这种形态的民间文学由于跨越几个时代而流传至今,其中像一座座古文化遗址那样积淀着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观念,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2)以抄本、摹本、印本为存在形态的,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这种形态的民间文学在许多文明古国都存在,苏美尔史诗《吉尔加美什》甚至是以泥版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种形态的民间文学作品是经过民间的知识分子记录加工过的民间文学作品,有的今天还可能在民间流传,有的则早已失传或半失传。在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藏于民间的这种抄本、摹本、印本很多,并且时有发现。“五四”以后民间文学工作者们曾搜集了不少一向被称为俗文学的弹词、鼓词、子弟书、俗曲一类说唱文学。1932年5月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曾印行过刘复、李家瑞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十六开本1276页)。据刘复在序文中记载,搜录工作从1925年起,北平孔德学校从车王府购得大批曲本,后刘氏再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力量继续搜集,加上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和他本人所藏,共得六千多种。这项成就是堪可彪炳青史的。但可以相信,这也还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注:据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新学术之路》中所收王汎森《刘半农与史语所的“民间文艺组”》一文,当年刘半农所搜集到的万首俗曲材料,现仍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所属“傅斯年图书馆”。——2005年5月21日笔者补注。)可惜,这项工作后来未能有人继续下去。台北学者齐如山、何容、吴守礼、方师铎、黄得时、吕诉上、朱介凡等曾作俗曲搜集工作,惜未见到他们的成果。去年(1985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俗文学学会是否有此计划,尚不得而知。日前从《文摘报》上得知,该学会薛汕的一本《书曲散记》最近已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宝卷的内容,大多是宣传佛教义理的,但也有相当广泛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其数量之众难以确论,五六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资料室在路工的主持下,搜集到的宝卷数量很多,成就堪可称赞,可惜在极左思潮下全部被处理了。(2004年,我在中国文联图书室查阅资料,请工作人员打开铁柜,看了一眼几十年前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搜集的那批宝卷,心绪得到一些安慰,那批宝贝经历了十年“文革”之乱如今还在。几年前,扬州大学车锡伦先生曾根据我在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大会的致辞中提供的线索来查阅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全部过目。据我所知,世界各国图书馆里的宝卷,差不多都已在学者的著作中有著录了,唯独中国文联图书室里的这批宝卷,仍然深藏闺中尚未有人识。我虽念念于心,毕竟已逾古稀,也是有心无力了,今将此信息录之于此,希望后来者有志者让这批宝贵资料见到天日。——2005年5月21日笔者补记。再记:据悉,中国文联图书室的这一铁柜子的宝卷,由于文联党组的某负责人擅自决定,已将文联图书室的全部珍贵图书资料及这一铁柜里的宝卷,无偿地送给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老夫希望将来有志者能够将这批宝卷编辑出版和进行研究,让世人和学界知晓。——2013年10月18日再记。)近年在河西走廊一带不仅在群众中又兴起“念卷”和“听卷”活动,而且搜集到了宝卷手抄本50多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宝卷中注入了大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宗教的内容。[2]近年来,以上海、浙江、江苏吴语地区为中心进行的民间叙事诗的搜集调查,收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手抄本。一部题为《林氏女望郎》的1914年手抄本,有1500行的规模。[3]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当地文化馆的干部发现了一部题名为《黑暗传》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人类自开天辟地造世界以来的历史故事,包含着许多神话因素,很有研究价值。[4]在少数民族地区,类似的抄本、摹本、印本也颇多见。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传》都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近几年收到了不少,对于这两部史诗的整理翻译起了重要作用。云南西双版纳东巴经书的搜集与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已引起了国内外东巴文化研究者的瞩目。傣族叙事长诗的抄本、印本在民间也颇流行,近年来傣族民间文学研究者已经掌握了几百部之众。去年在允景洪,一位同行向笔者展示了一部鸿篇巨制的傣族创世史诗的手抄本;在德宏的首府芒市,一位同行告诉我他们已购得一部罕见的手抄本。满族民间文学研究者告诉我,近年来他们也收集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的抄本和印本,可惜未能读到刊本。[5]可见,这种形态的民间文学是不可忽视的,各地都已经注意到,有的已经做出了成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