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左玉河]从读书人到知识人——近代学术研究职业化趋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7-2 左玉河 参加讨论

    三、学术研究职业化
    所谓学术职业化,是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谋生的社会职业,学术研究者成为职业学者。在古代中国,读书人从事学术研究,或多或少都是以一种官吏等职业身份进行的,并非纯粹地将学术研究作为谋生的职业,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难以保障其作为一种职业的生存。为官、为师,乃古代读书人生存之职业特征。
    随着清末民初现代学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科学家群体的形成、专门科研机构的创建、科研成就的取得与科学交流系统的建成,近代学者的社会职业角色开始形成,学术研究逐渐呈现一种职业化趋向,不仅出现了以知识生产和传授为谋生手段的社会职业,而且这种学术研究职业为一定的制度所保障。学术职业化是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特征。
    学术研究职业化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大学、研究所、图书馆、杂志社、出版社、报馆等近代新学术设施的建立,为知识人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这些近代新学术体制下的学术设施,不仅使近代知识人有了容身之地和生存空间,而且使学术研究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知识人以教授、编辑、研究员、图书馆员等职业身份,成为近代学术研究的承担者。传统读书人除了作教师外,多数人走着科举———做官的道路。知识的多样性造成了职业的多样化。知识人的职业化,意味着知识的专业化。新知识开始远离政治,致力于本专业的知识生产(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教书育人),并在日益强化的经济贫困和地位贬值中,清贫自守。这样的社会职业,使其保持了与政治必要的独立,同时,也迫使他们为生存而谋划。故知识人将大学教授、专家及编辑等作为“稻粱谋”之职业,在追求学术独立之同时,亦追求经济上的利益。
    学术研究职业化后,知识人追求的是“知识”,是以其专业知识来换取生活资料的。故近代学术不可避免地带有实用、功利、浮躁、浅薄的特性。这样一来,便与标榜“修德求道”的传统读书人有着很大差异。近代注重知识传递之大学教授,与传统的传道之师便迥然不同。蔡元培云:“自科举废,学校兴,师弟之间之感情,遂一落千丈。其故由于两方:教者除上堂演讲外,不复注意被教者之进步受益与否;被教者遂亦不发生感情与教者接洽。至使学术之授受,同于商铺之买卖,实为不良之现象。”学术之授受,同于商铺之买卖,乃近代知识人与传统读书人之重大差别。因为他们各自的功能已经不同:非传道卫道之师,而是求知、传知之师。
    如果说读书人对学术的追求是“志业”而非“职业”的话,那么知识人对学术之追求,则逐渐变成一种社会“职业”,而非“志业”。传统“师”之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作为近代社会职业的大学教授,则将知识的追求和传播视为第一位。其职责首先不是传道,而是求知,不是授业,而是研究。近代学术职业化后,知识人被纳入特定的知识生产和传授体制中,成为现代知识体制和学术体制中之知识人。
    与学术职业化相伴随,近代学术呈现出越来越严格之体制化趋向。职业化学者被纳入近代分科化、专门化之学术体制中。现代学术体制以有形之场地和无形之规范,直接限定着学者之学术活动,并间接影响着学者之学术思想。职业化之知识人若不能与学术体制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不仅会使学术体制越来越僵化,而且知识人也容易被体制所“化”。随着知识体制的日趋完善,知识人逐渐生存于知识体制内部,这是近代以来发展的趋向。职业化之知识人多遵从现代学术体制从事知识生产,甚至将知识作为稻粱谋,而不再执著于思想之道。这是职业化体制下学术研究的特点及知识人的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