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代表们在认真填写选票 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时区主要领导 60年前,湘西苗族自治区(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前身)建立,这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地区一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从此,历经千年苦难的苗族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生。 湘西苗族调查,石启贵贡献突出 1933年6月,注重进行科学与实地调查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凌纯声﹑芮逸夫来到湘西,在凤凰、干城、永绥等地进行苗族文化调查。到此调查苗族,是基于当时流行的民族概念与他们所学习的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方法,凌、芮二人千方百计地在此探寻本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素。他们深入乡村,观察及参与民间各种婚丧与宗教活动,记录苗语词汇发音。在历时约3个月的考察中,他们除了得到大量民俗文化数据外,也拍摄了许多照片以及一段录像片;这可能是中国民族学史上本国学者首次运用录像器材于田野的纪录。并在当地苗族人士石启贵的协助下,将许多本地口传仪式经文、社会知识与记忆以汉文写成约100册的文献,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作《湘苗文书》的典藏文献。上世纪上半叶的南方与西南苗族地区,由于汉化效应,许多当地民众特别是地方豪族与知识分子,皆认为本地不同于汉族的习俗与“说苗话”是落伍﹑鄙陋的表现,并以仿效汉族习俗及能讲汉话为荣。在凌纯声﹑芮逸夫所撰写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近年以来,地方政府屡次出示严禁苗中淫祀,因此跳鼓藏一类的鼓舞,已不常举行。而苗中稍受教育所谓有识之士,谈及他们的鼓舞,常引为奇耻大辱,以为是暴露他们野蛮的特征。” 凌纯声与芮逸夫在此发掘不同于汉族的本地习俗、语言,如此行为在那些汉化的地方士绅看来,与“发人隐私”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曾有湘西凤凰一带的地方士绅去函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控告史语所学者“以苗俗古陋,多方采集,制成影片,以为谈笑之资、娱乐之具、谋利之用。”然而史语所的学者还是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帮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石启贵。 石启贵生于1896年,祖籍湖南永绥(花垣县)后来迁于干城。他的幼年及青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中国发生大变革的时代。石启贵幼年曾入私塾,大学毕业后,他变卖家产到各大城市游历了半年,然后购买了织袜机、纺纱机、照像机及新品种的水稻种子等等,返回故乡。以发展经济、教育事业来促进苗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是他的志向,为此,他在干城积极投身教育工作,在乡间进行改革农业生产的实验,并组织干城苗民文化经济改进委员会。石启贵早年受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迪,因此,他在思考如何通过发展教育、经济,来使苗族步入先进民族之列的同时,又积极发掘、弘扬本民族文化,以凝聚、强化苗族的民族认同。当凌纯声与芮逸夫等人到湘西作苗族调查时,石启贵便成为他们最得力的协助者。石启贵为凌﹑芮二人提供了许多的地方民俗资料,特别是苗族歌谣、巫辞、传说等皆是世代口传,没有文字记载。在凌﹑芮两人的要求下,石启贵以汉字记苗音之法,将许多当地的生活习惯、宗教仪式、婚丧礼俗、民间传说等等口传记忆与知识转化为文字记载。 凌纯声与芮逸夫离开湘西后,石启贵还继续为史语所收集、记录苗族民俗文化。此后3年,他的足迹踏遍干城、永绥、凤凰等地苗乡,调查苗族风土物产、生活习俗、民间宗教。1936年,石启贵与龙辑五等人代表湘西苗族共同提出《湘西苗民文化经济建设方案》。此后为了苗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地位提升,他又多次以地方代表身份向政府建言。 1940年,凌纯声与芮逸夫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也在同年,石启贵完成了《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初稿。对比这两部报告的内容、章节与书写体例,可以发现石启贵的文章在内容上更丰富,且流露了许多对本民族过去低卑处境之悲愤,对苗区现实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