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内而言,受社会学影响的著作也有不少。如林国平、彭文宇著有《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从自然崇拜、祖先与祖师崇拜、女神崇拜、道教俗神崇拜、佛教俗神崇拜等方面考察了福建省民间信仰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认为福建民间信仰具有功能性与实用功利性、多神教与融合性、区域性与宗族性等三大特征。程民生也著有《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对神祠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及影响作了较全面的研究。侯杰、范丽珠的《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一书则立足于近代,对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发展演变寻根溯源,进行较为系统的勾勒,阐发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典型特征”。就专题研究而言,李乔著有《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从行业神灵的角度对民间信仰进行了探讨,并希图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传统社会民众的造神运动。此外,林拓以明清福建民间信仰为例探讨了同一区域社会内部神明关系的分异形态,认为明清福建“沿海地区的神明信仰与内陆地区相比往往具有持久性和更为鲜明的地域性”,而这“深刻地受制于明清时期两个地区不同的地域演变特征”,其中与当地家族组织的特征关系尤为密切。[21]朱海滨则对浙江杭嘉湖宁绍的水乡平原区、温台处三府的闽浙山地区、金衢严三府的盆地丘陵区等三个地区所崇祀的地方神灵进行了研究,认为导致各地方神灵信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状况、交通状况、乡土意识、移民以及巫术文化的繁盛状况。[22] 民俗学是当前影响民间信仰社会史研究的又一学科。目前国内所见做的较好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浙江社科院的顾希佳先生等。他对江南,特别是浙江地区的民间信仰作了比较多的研究。[23]在《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体系》一文中,他对太湖流域一种称为“神歌”的民间宗教文化进行了调查,认为其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并通过分析认为“这一神灵体系与别地不同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格和强烈世俗化倾向”。而他的另一篇文章《江南民间信仰沿革》又以“神歌”为例探讨了江南民间信仰沿革的轨迹,认为它首先“继承了古代社祭和摊祭的传统”,同时又将两者融合起来,几经流变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它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又“与佛道二教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融”,但限于各种原因,“它始终只是一种发展得很不充分的,尚处于自然状态的民间宗教文化”,其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在《浙江民间信仰现状刍议》一文中,他又“从田野采风入手,分析浙江民间信仰现状,梳理浙江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并在实践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若干对策”。姜彬则“从神歌、仪式歌、宝卷、戏曲、舞蹈、美术、迷信语、灯会、传说故事诸方面”入手,研究了吴越地区的民间信仰,“揭示了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生活、民间文艺之间的内在关系”[24]。另外,对于流传于我国福建、台湾一带的妈祖的民俗学研究也很有特色,早在1990年陈国强、周立云等便已撰文对其进行探讨[25],如今其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并出版了多部专著,这事实上又与台海两岸交流的频繁不无关系。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完全从传统史学的角度对民间信仰进行考察的学者与论文已经较少,仅见的有1990年郭松义对明清时代关羽崇拜的研究[26]以及王日根对明清会馆神灵的研究[27]等。而且即使是这些论文也往往是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对民间信仰进行研究。另外,必须提及的是宗力、刘群主编的《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该书收录神名二百余则,按其起源性质共分十编,“各编有小序、介绍各类神祗的起源和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一般而言,诸神均是“先列素材及前人考证、研究成果,后面附以案语”,很好地体现了编者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民间信仰资料集。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学者相对忽略传统史学方法的同时,一些海外学者却仍然注重于传统史料的开掘,但也同样做出了成绩。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日本学者,如金井德章、中村裕一、永尾龙造、酒井忠夫、泽田瑞穗、水岛毅、松本浩一、须江隆等,分别对东岳信仰、城隍、文昌神及南宋的赐额问题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这些成果在由福井康顺监修的《道教》(朱越利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滨岛敦俊和美国耶鲁大学韩森(Valerie Hansen)教授。他们中的前者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隍信仰及李王、刘猛将、金总管等江南土神进行了研究,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与江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关的,并且“当时的江南农村社会并不仅限于江南地区而与更广泛的世界具有联系”[28]。后者则主要研究了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问题,他通过对大量南宋时期碑铭资料及鬼怪故事的读解,向读者“描述了一幅有关国家与民间宗教关系的全景图”[29]。可以说他们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表明了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在民间信仰研究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三 (一)研究的成绩与几点不足之处 学者们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普遍认识到传统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民众日常信仰,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及政治行为等都产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民间信仰,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基层文化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全貌也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能够注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如信仰与信式、信仰与社区发展、信仰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审视,使民间信仰成为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而本领域也成了近几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个亮点。同时,他们还认识到这方面的研究必须借鉴社会(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概念与方法,并有必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手段,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才可能有新的发现,取得新的成果。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无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国内的一些研究中还存在着就信仰论信仰的情况,而没有能够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考察民间信仰问题,因此也就使得对民间信仰的研究简单停留于一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难以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