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勾勒民间佛教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层面描述民间佛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史料的缺乏等原因说明民间佛教的历史又面临很多困难。目前,学术界对民间佛教演进过程作论述的寥寥无几。李四龙在1997年的《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中,将佛教走向民间划分为四个阶段:两汉、南北朝、隋唐、宋及其以后,他认为,佛教传人之初就隐含了民俗化并走向民间社会的倾向。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对佛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佛教开始进入民间社会。有唐一代,民间社会的佛教活动十分频繁,已具相当规模。北宋以后的佛教日益世俗化、民俗化。笔者认为,这只是粗略划分了民间佛教的历史,至于具体怎样演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学术界断代史的民间佛教研究成果相对多些,如《唐宋之际城市民众的佛教信仰》、《造像记:隋唐民众佛教信仰初探》、《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经典及其功用》。笔者认为,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在权力阶层的允许下,以神通和民俗为基本路径,在民间的演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东汉明帝时,印度佛教开始在民间传播。从汉桓帝到汉献帝,印度佛教在民间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造像盛行,佛教深入社会节日。东汉末到三国时期,印度佛教的民间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印度佛教不仅在民间的传播更为广泛,而且以神通、灵验等民间故事宣传生、老、病、死,但通常又并伴有道教色彩。 4、以多角度、多方法探析民间佛教的具体问题 民间佛教是一交叉课题,涉及民俗、佛教、社会、历史等方面,需要研究者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从纷繁芜杂的历史典籍和社会实际中鉴别、整理和归纳民间佛教资料。从文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是从文献中探讨民间佛教的内容和特征。如何剑平的《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张小讲的《<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简梅青的《晋唐间民众佛教信仰的若干问题探讨——侧重于<法苑珠林>及诸种佛教灵验记之文献学分析与唐代民众佛教信仰的思考》,曹刚华的《<太平广记>与唐五代民间信仰观念》。这些研究集中于唐宋时期,其特点是从文学角度勾勒出民间佛教演变的某些特征。从民俗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佛教的民俗化、民间信仰对佛教的影响、民间佛教崇拜、民间造神运动等问题。如贾二强的《唐宋民间信仰》、李林的《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从民俗学角度探讨民间佛教是当前学术界最流行的方法,这一方面为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素材;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深刻性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从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中印文化交流对民间佛教的影响、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对话等问题。这种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宏观层面特别是中印文化交往论述民间佛教,如笔者的《从唐代民间佛教看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二是从个案研究角度如观音信仰、保生大帝等,探讨不同宗教或文化的对话,如李利安的《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和《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教文化的对话》,杨树赭的《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从历史学角度考察民间佛教,主要涉及民间佛教的组织、表现形态和历史演变等问题,如傅晓静的《唐代民间私社的基本功能》和《唐代民间私社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杨君的《从敦煌写经看佛经在唐朝民间的来源及其流传》、周雪芹的《从敦煌愿文看唐宋时期民众的佛教信仰》,吕风棠的《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萧放的《民众信仰与六朝社会》,杨梅的《中国古代的定光佛信仰——兼论唐宋以来的民间“造佛运动”》,张琪亚的《论民间祭祀神佛形象的世俗化》,雷闻的《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王世光的《前清儒者视野中的民间佛道信仰》等。 5、民间佛教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从文明交往方面探讨民间佛教既是一个新视角,又面临诸多困难。民间佛教具有二重性,它包含诸多内容,从文明交往角度探讨民间佛教必然涉及以下问题:印度佛教进入民间的背景和路径、印度佛教民间化的形成和表现、民间佛教的类型、民间佛教的特质、民间佛教的基本结构、民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民间佛教与正统佛教的关系、民间佛教与精英佛教的关系、民间佛教与居士佛教的关系、佛教民间化与世俗化的关系、民间佛教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意义、民间佛教所体现的中印文明交往关系等。 其次,探讨民间佛教的地域性差别是一个难点。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讲,敦煌民间佛教得到的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但如何了解其它区域的民间佛教状况主要局限于资料的匮乏。目前仅有的研究成果有《唐代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民间佛教信仰》、《佛教的外衣,道教的内容:福建民俗佛教论略》、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最后,在居士佛教系统中,探讨民间佛教的形成和演变、类型、表现形态、特征是研究的重点。民间佛教也是居士佛教的内容之一,从属于居士佛教的下层部分,它与居士佛教的上层部分构成了佛教的在家信众。因此,民间佛教与居士佛教甚至僧侣佛教都是关于佛教信众的研究,对于合理、准确地认识佛教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陆的中国民间佛教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缺陷:民间佛教研究从属于其它研究,以民间佛教为题的研究少而又少,并且多是个案研究;对民间佛教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即只从个别方面探讨民间佛教,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关于民间佛教的体系论述更无从谈起;民间佛教是一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事民间佛教研究需要多方面搜集资料,而现今国内的学者使用的材料非常单薄;从研究方法上看,学术界偏重民俗学、社会学,而忽视了历史学方法,这造成民间佛教研究进展缓慢;关于民间佛教纵向研究的著作几乎未见,这方面还有待改善。可以预见,随着文化进步以及社会各界对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重视,在更多学者的努力下,民间佛教研究在未来几年内一定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术领域,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来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