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969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在论述明代史学时专列“杨慎之学问”一节,虽然较为简略,但从史学史角度专门研讨杨慎成就,为前人所没有。 杨慎(1488—1559),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作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1488—1559),明代学者、文学家。对他的研究,大体包含四个方面。 生平及著述 卒年。杨慎的卒年,《明史》本传载:“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1.隆庆二年(1568年)说。见张增祺《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2.嘉靖四十年(1561年)说。见穆药《也谈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3.隆庆元年前后(1567年)说。见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流云《云南人慕才筑楼杨状元谪途育人: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之历史钩沉》(《创造》2003年第2期)。4.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说。见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说。见董运来《杨慎卒年卒地新考》(《图书馆杂志》2006年第6期)、高小惠《杨慎研究综述》(《天中学刊》2006年2月)、丰家骅《杨慎卒年卒地新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此说当为定论。 著述。杨慎著述的种类和数量,一直说法不一。杨慎友人简绍芳说有四百余种。李贽、焦竑、陈文烛等人则统计出一百余种。胡应麟估计杨慎所辑诸书达几百种。清代学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杨慎著述45种。《明史·艺文志》收录五十余种,《明史》本传云“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四库全书》收录42种三百余卷。李调元《函海》汇刻45种近二百卷。 编辑整理方面,明代张士佩将杨慎著编为《升庵全集》81卷,杨友仁、陈大科等编成《升庵集》81卷,杨金吾编成《升庵遗集》26卷,焦竑辑录《升庵外集》100卷。目前对杨慎各种著述考辨最为详细的,当推王文才的《杨慎学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认为杨慎的著述有三百多种。 当下学人蓝勇考证《全蜀艺文志》为杨慎所编,有些版本却署名为周复俊(《〈全蜀艺文志〉的编者是谁?》,《文史杂志》1997年第1期)。侯冲和郭劲考辨后提出,《南诏野史》为杨慎编就(《杨慎编辑〈南诏野史〉新证》,《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6月)。 考据学 尽管受到不少批评,但杨慎的考据学还是受到了清人的相对重视。《四库全书总目》采用不少杨慎考证的成果,一些清人笔记如杭世骏《订讹类编》、《续补》等书中所引杨慎之处也不胜枚举。 民国时期,钱穆注意到了杨慎等人的考据学对清人的影响。蒙文通也指出了杨慎等人对清代考据学之兴盛所作的贡献。1944年嵇文甫出版《晚明思想史论》,对杨慎的考据学成就和影响给予大力肯定。新中国成立以后,嵇文甫继续强调杨慎对明清考据学的启导之功。2008年郭康松论述杨慎对明清两代考据学的贡献(《论杨慎对明清考据学的贡献》,《历史文献研究》第27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可看做是对嵇文甫相关论点的继承与展开。 20世纪80年代初,林庆彰对杨慎考据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述,给予杨慎很高评价(《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认为杨慎将《诗经》学推上了考据学的轨道,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学研究风气。刘毓庆随后出版专著《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重申了上述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